“银十”分化余温未散,一场席卷全国的寒潮又将纺织市场推入新的博弈。
11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遭遇下半年首场寒潮,多地气温骤降12至14℃,0℃线南压至苏皖南部,这场“速冻模式”让羽绒服产业链瞬间沸腾。
我们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季节性利好与结构性矛盾碰撞,让市场“马太效应”愈发清晰。
订单与开机:寒潮催化下走向分化
气温的骤降成为订单分化的“催化剂”,应季品类与常规产品的开工率呈现“冰火两重天”,企业间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寒潮带来的刚性需求,让羽绒服生产企业迎来“订单爆发期”。在嘉兴平湖,羽绒服生产车间从清晨到深夜始终机器轰鸣,临时招聘的工人占比达五成以上,流水线全部开足马力赶单。“9月份就进入忙碌模式,一款排骨款羽绒服在电商平台爆单后,我们一个月赶出10万件,现在还有7万件订单在排队。”某服装企业负责人透露道。
随着羽绒服热度向上游传导,主营尼丝纺的纺织企业开机率持续高位,这种兼具轻量化与耐用性的面料,因适配羽绒服外层需求,订单量同比增长显著,部分染厂也因承接相关面料染色加工业务出现交期延长现象。
与羽绒服产业链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应季常规面料企业仍在“寒冬”中挣扎。调研显示,这类企业因缺乏需求支撑,开机率仅维持在6-7成,订单多以小批量翻单为主,秋冬季节并非需求旺季,新增订单持续匮乏。
即便是生产同类产品的纺织企业,分化也较为明显,部分企业因产品同质化严重,面临“打样多、订单少”的困境,一些企业为维持运转,甚至选择承接“不赚钱但能保产能”的订单。
原料波动:上游与下游的“博弈战”
近期,纺织原料市场呈现“上游强、下游弱”的格局,涤纶长丝的连续探涨与下游坯布价格的滞涨形成对比,成本压力的传导受阻让中间环节企业备受挤压。
从10月下旬至今,在多重利好的推动下,涤纶长丝价格以今日50、明日100的态势缓慢上涨。近日“消息面”继续发酵,印度政府公告显示,撤销对PTA、乙二醇、涤纶长丝POY以及FDY等多种产品的BIS认证要求,致使涤丝价格进一步走高,但涨价可持续性仍面临考验。数据显示,11月14日涤纶长丝龙头企业产销率虽达150%-200%,个别企业甚至突破300%,但周末两日整体产销迅速回落至3-4成。
上游原料的涨价与下游需求的疲软交织,让织造企业“两头受气”。调研中,多数坯布工厂反映“原料涨、面料不涨”的尴尬,涤纶长丝价格累计上涨接近250元/吨,但常规坯布报价与10月初持平,部分企业为保住订单甚至主动让利。
受此影响,织造企业的原料采购策略也随之调整。绸都网监测数据显示,样本企业开机率回落至73%,但原料采购普遍遵循“随用随买”原则,避免库存积压带来的风险。“现在原料价格波动太快,囤货就像‘赌大小’,刚需补库是相对稳妥的选择。”主营弹力面料的纺织企业表示,这种保守策略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原料波动。
行情预测:短期与长期的“平衡术”
展望后市,寒潮带来的季节性行情与行业结构性转型将并行,市场“冷热不均”的格局仍将延续。对于纺织企业而言,既要把握短期需求脉冲,更要锚定长期价值方向,才能在分化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短期:寒潮提振有限,警惕“昙花一现”
此次寒潮对市场的提振作用已初步显现,但持续性存疑。历史数据显示,10月底的一波降温曾带动短期行情,但气温回暖后需求迅速回落。相关企业对此已有预判,平湖多家羽绒服企业表示,将在12月中旬前完成现有订单交付,同时控制新订单承接节奏,避免气温回暖后出现库存积压。
中期:政策与消费驱动,结构性机会凸显
从中期来看,政策利好与消费升级将成为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中美关税延期为外贸企业争取了缓冲期,美国市场的补库需求有望在四季度逐步释放,差异化、高附加值面料将成为出口主力。国内方面,“双碳”目标与欧盟碳边境税(CBAM)的倒逼,让环保再生面料持续升温,天丝、棉混纺等新品种开发加速,成为转型重要方向。
长期:锚定价值竞争,转型方能破局
纺织市场行情分化,本质上是“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的必然结果。对于企业而言,未来的生存法则已愈发清晰:在产品端,聚焦细分场景打造差异化优势,如户外、环保等赛道;在运营端,通过提升响应速度,适配“小单快反”的市场需求;在渠道端,平衡内外贸布局,降低单一市场的波动风险。
寒潮终会过去,但纺织行业的转型之路仍在继续。这既是挑战,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