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下游棉纺产业对棉花的需求一直是业界非常关注的,直接关系到原料价格和纺纱利润。新疆作为棉花最大生产地,天然具备原料优势,加上能源价格和政策优势,新疆棉纺产业发展迅速,棉纱产量在国内占比持续提升。
随着新疆棉纺产业大踏步发展,对国内棉纺产业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内地纺织企业纷纷奔赴新疆建厂布局,希望赶上政策红利;另一方面更多企业继续坚守内地,为了活下去要么选择走差异化道路,要么远赴国外投资建厂。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新疆新建了这么多产能,国内纺纱总产能并没有无序增加,而是一些设施落后、无法适应激烈竞争的企业在市场调控中陆续关停。多年来,国内棉花消费量基本稳定在800万吨左右,无论消费的年景好与差,棉花消费量一直相对比较稳定。
尽管近年来棉价呈现下跌走势,但其实消费的数量并未减少,其中原因与新疆棉花产量增加不无关系。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在2020-2025年期间,2021年全国棉花总产最低,仅有580万吨,2025年最高,达到了743万吨,较2020年增长了100多万吨。
再看消费数据,在2020-2025年中,2021年棉花消费量最低,只有730万吨,2020年消费最高,达到了861万吨,其余年份基本在800万吨左右。一边是不断增加的产量,另一边是相对稳定的消费量,棉价自然面临下行压力。当然也与棉花基本面和宏观环境也脱不了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笔者这里想探讨的是,在新疆这样大的生产成本优势条件下,夹缝中的内地纺企的生存能力让人惊讶。之所以总体棉花消费量稳定,与这些企业强大的生命力不无关系。尽管为了生存,很多企业选择了走差异化之路,更多生产化纤纱,但也有一些企业在纯棉纱的道路上坚持走到底。
内地企业为了生存就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加强产品创新,从而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如在降低成本方面,一是通过期货期权等方法降低原料成本;二是安装光伏,降低用电成本,现在几乎所有内地企业都已经安装光伏,不分南北方。
在产品力方面,一些中小型企业也做得非常好,创新不再属于大型企业的专利。比如针对市场需求,一些中小型在纱线支数和功能上取得了进展,赢得了下游客户的青睐。
为了生存,还有一些企业通过紧抓生产管理、提高设备效率和控制财务成本,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一些企业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将原料和成品库存规模压至极限,这就有效降低了资金规模以及产生的利息费用。
经过这几年的竞争和淘汰,现在生存下来的企业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此,可以说未来我国棉花的消费是稳定连续的,纯棉纺织产业的基本盘也是能够稳住的,纺织在社会就业创税等方面仍将发挥一定作用。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