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创始人离世带来的传承断裂
尽管等来了接盘,但在创始人离世不到3年的时间内,杉杉就走到改名换姓这一步,多少有些令人惋惜。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公司遭遇了控制权争夺大战、银行抽贷、业绩下滑等一系列致命打击,最终被迫走向破产重整,时间线大概如下:
2023年2月10日,郑永刚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打破了杉杉股份原有的平静,由于未立遗嘱,其长子郑驹(与前妻所生)与遗孀周婷(第三任妻子)展开控制权争夺。
2023年3月,郑驹全票当选公司董事长,但这却遭到继母周婷的公开反对。
2024年6月,公司内斗引发引发银行抽贷,当月1963.91万元贷款利息逾期。
2024年11月,周婷接任董事长,但业绩持续下滑,2024年预亏最高4.8亿元,为上市28年来首次出现亏损。
2025年1月,宁波三家银行申请对杉杉集团破产重整,法院于2月25日裁定受理。
2025年6月,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拟对公司副董事长郑驹持有的公司181万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0.08%)进行司法强制执行。本次执行后,郑驹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自此,创始人家族股份已被逐渐拍卖和稀释。
从“中国服装第一股”到“锂电龙头”
创造了转型神话,也埋下了传承隐患
杉杉集团一直被作为纺织服装企业跨界转型的典范。创始人郑永刚早在90年代就开始进行战略转型,通过多元化的投资在金融、新能源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布局,杉杉的产品其实早就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衬衫”了。
杉杉发展史如下:
1989年,郑永刚接手濒临倒闭的宁波甬港服装厂,将其更名为“杉杉”,专注男装市场。通过央视广告“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迅速打开知名度,成为中国服装行业标杆。
1996年,杉杉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服装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以436亿元的市值登陆资本市场。
1999年,郑永刚在锂电池行业尚未兴起时,斥资8000万研发锂电池负极材料,并投资建厂、吸引科研人才,逐步成为全球负极材料龙头。
2007年,苹果iPhone发布后,杉杉成功进入苹果供应链体系,锂电池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3,年涉足金融保险领域,控股正德人寿,并在先后参股多家银行。
2020年,以11亿美元收购LG化学偏光片业务,成立杉金光电,成为全球偏光片市场领导者,该业务贡献了杉杉近半营收。
2021年,杉杉股份营收206.99亿元,归母净利润33.4亿元,市值突破千亿,新能源业务占据主导地位。自此,杉杉集团横跨服装、新能源、金融、科技等10大产业,自2002年起连续 21 年入榜中国企业 500强。
在较长的时间里,杉杉股份的转型一直不被看好。随着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锂电池市场终于迎来了大爆发。2013年,杉杉股份服装业务营业收入为17.26亿元,锂电池材料营业收入为21.64亿元,首次超过服装业务,成为公司主营业务。
而最近的财报更是亮眼,2025年上半年,杉杉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8.58亿元,同比增长11.78%;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1079.59%。负极材料与偏光片在今年上半年均展现出强劲发展韧性,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稳居行业第一。
杉杉至今仍能保持竞争力,与创始人的超前战略眼光不无关系。而公司走到改名换姓这一步,同样与他紧密相关。
二代接班之殇
中国民营企业生死劫
显然,杉杉仓促走到重整这一步,与创始人郑永刚没有提前安排好传承事宜拥有直接关系。
1、传承缺乏有效规划
郑永刚以“铁腕管理+前瞻布局”打造杉杉集团,主导服装、锂电、偏光片三大核心业务,企业战略与其个人威望深度绑定,企业还停留在企业家个人驱动而非组织驱动。郑永刚在世的时候,并没有通过遗嘱、信托等现代化的手段建立有效传承机制,例如从法律上对继任人进行制度性的安排,股权等核心资产如何分配也未明确,造成股权按照法定继承分配,引发了长子郑驹与遗孀周婷长达两年的控制权争夺,导致司法冻结、决策瘫痪,削弱了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2、治理结构缺陷
创始人郑永刚个人威望高,管理风格强硬,身兼董事长、总经理、法定代表人三职,形成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一直没有构建组织权威,这一缺陷在郑永刚离世后产生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董事会“二龙抢珠”乱局,多次被上交所出具监管警示函,暴露治理机制失灵。后续更是将“战火”蔓延至家族,进一步加剧了组织失控。家族治理与企业治理双双缺位,在关键时刻都没有能发挥出有效的作用,虽然最后周婷通过诉讼拿到了控制权,但是这一场“大战”,没有真正的赢家。
每个创业者,都有一个百年企业梦。但权威报告显示,中国家族企业平均寿命仅24年,60%因交接班失败导致衰退。二代接班成功与否,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生死劫。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