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议家之言>>正文

机器人“闯入”纺织业,将如何改写行业未来?

来源:任萍 | 作者:任萍 | 时间:2025-09-25 09:01:52 | 订阅《东方纺织》周刊

当机器人在多元场景中频频亮相时,纺织车间正经历着更为深刻的“机器换人”革命。

在“招工难、用工贵”成为行业常态的背景下,机器人正从生产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生产力,推动纺织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其影响已渗透生产逻辑、技术体系与产业生态等核心层面。


机器换人:重塑生产与成本逻辑

机器人在纺纱、织造等核心工序的规模化应用,首先冲击了纺织行业传统的生产与成本体系。在纺纱环节,自动落纱、络筒供料等机器人系统的普及,让“千人纱,万人布”的情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TFM22络筒托盘式自动供料系统可节省人工50%-75%,这种效率提升并非简单的“以机代人”,而是推动生产标准从“人工经验依赖”转向“数字化精准控制”,络筒工序的自络投纱机器人在限流仓等位置采用视觉检测,误判率减少了40%,大幅提高了效率。

成本结构的重构更为显著。长期以来,人力成本占纺织企业运营成本的30%以上,而机器人应用正在颠覆这一格局,为企业抵御市场需求变化提供了缓冲空间。更重要的是,机器人打破了传统纺织生产的“规模瓶颈”。以往中小企业因用工不足难以扩大产能,如今通过轻量化智能装备改造,即可实现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的双重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业“大企业垄断、中小企业生存艰难”的失衡格局。


技术攻坚:打通产业链协同关卡

单点自动化的普及催生了全流程协同需求,而“两断”难题(自动接头、细纱断头)曾是制约纺纱工序全面智能化的关键瓶颈。环锭细纱机自动接头机器人及其协同智能系统项目,不仅攻克了环锭纺细纱机接头难题,还补全了纺纱全流程自动化断点,突破了纺纱行业向智能化新模式发展的瓶颈问题,使纺织生产从“工序割裂”走向“全链贯通”。

技术攻坚更推动行业从“设备智能化”向“系统智能化”跨越。SLAM导航、视觉AI大模型等技术在机器人中的应用,使智能装备从“被动执行指令”升级为“主动感知决策”。与此同时,机器人的操作精度极高,能够以毫米级甚至更高的精度完成复杂的纺织工序,可以根据不同订单的需求,快速调整生产参数和工艺流程,轻松应对“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任务。从产业生态看,技术突破催生了产业链新生态的诞生,一批专注于纺织机器人算法、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企业崛起,丰富了产业生态的层次与活力。


人机协作:重构创新与发展生态

纺织“智造”的高阶形态并非简单的“机器取代人”,人类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工程师、设计师、技术人员和质量检测人员将与机器人紧密协作,共同推动纺织业的发展。机器人负责完成重复性、高强度的工作,而人类则专注于创新、决策和质量把控。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将让纺织业更加高效、智能和可持续,全新时代即将开启。

这种生态构建对行业的影响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降低了智能化转型门槛,通过联合创新中心打造的“可复制样板”,中小企业无需投入巨额研发成本,即可实现标准化智能改造;二是推动行业标准升级,产学研协同促使设备接口、数据格式等实现统一,避免了“不同品牌设备无法互联”的乱象,为全产业链数字化奠定基础;三是拓展了产业价值边界,智能机器人与绿色制造、文化传承的结合,使纺织行业从“加工生产”向“价值创造”延伸,赋予行业绿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属性,提升产业的社会价值与国际竞争力。


机器人赋能纺织“智造”的核心,并非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对纺织行业发展逻辑的重塑。

对行业未来而言,机器人技术的深化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两个转变:一是从“国内竞争”到“国际领跑”,当前中国纺织机器人的技术指标已超越部分国际同类产品;二是从“规模增长”到“质量发展”,通过智能化实现的绿色生产、精准制造,更好地契合“双碳”目标与消费升级需求。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
责任编辑:任萍

东纺云APP

绸都网微信

布工厂微信

绸都网抖音号

商务合作

0512-63506703

推广热线

0512-63599692

传真

0512-63506703

知识产权保护与咨询:QQ713892624 电话:0512-63482602(吴江)、0512-63554070(盛泽)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