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时,高端纺织机械自给率仅15%,精梳机、无梭织机等关键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每年需耗费数亿美元进口设备;到2024年,我国纺织机械已实现166.8亿元贸易顺差,更通过技术输出重塑全球纺织产业格局。
这场从“卡脖子”到“引领全球”的蜕变,对纺织行业的影响已渗透到技术革新、产业链重构、价值跃迁等核心维度。
技术渗透:效率与质量双重提升
纺织机械的智能化升级为行业注入“智慧基因”,直接推动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双重提升。
以京奕集团为例,通过利用智能化生产设备及技术驱动优势,京奕不断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和过去相比,通过智能化生产,京奕员工人数降低了20倍,生产效率却提高了25倍,产品合格率更是高达99%。
设备自主化显著降低行业成本门槛。2024年我国纺织机械进口额同比减少21.04%,其中曾高度依赖进口的化纤机械进口量大幅下降,标志着国产设备已覆盖从纺纱到印染的全流程需求。这种替代效应不仅节省外汇支出,更通过本地化服务将设备维护成本降低30%以上,让中小纺织企业得以低成本接入先进生产体系。
产业链重构:从分散加工到产业协作
纺织机械创新推动行业从分散加工向集群化、全链条发展转型。智能装备的普及加速区域纺织产业的资源整合,降低物流与协作成本,同时通过数据共享与工艺协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形成核心产品的高市场占有率;在就业与经济模式层面,带动形成新型产业协作模式,实现就业拉动与收益分配的优化。
在全球产业链中,我国纺织机械成为重构关键力量。针对不同地区原料特性、基础设施条件研发的适配性设备,形成“技术适配性”竞争优势。2024年上半年,我国对南亚、东盟分别出口纺织机械和缝制机械109.8亿元、76.9亿元,实质是将我国纺织产业成熟经验通过设备载体复制到新兴市场,帮助这些地区跳过传统技术迭代阶段,直接接入智能化生产体系。
价值跃迁:从“量增”转向“质升”
纺织机械出口顺差的转变(2015年首次实现顺差)与出口结构优化,折射行业从“量增”到“质升”的深刻变革。尽管2024年纺织服装出口占整体出口比重降至8.4%,但出口总额仍达2.14万亿元历史新高,这一现象本质是“价值升级”——通过机械装备升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逐步替代传统低利润代工产品,推动行业摆脱“低端锁定”。
这种价值跃迁更体现在全球产业话语权的提升。我国纺织机械已出口至197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对印度、柬埔寨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分别达68.9%、97.6%,且输出维度从硬件延伸至工厂规划、工艺优化、人员培训等“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对非洲、拉美市场出口分别增长41.7%、12.5%,印证我国设备成为发展中国家纺织业升级的“经济高效之选”,通过技术赋能构建新型全球纺织产业分工体系。
当前纺织行业仍面临同质化竞争、部分中小企业订单收缩等问题,但设备升级带来的转型动能持续增强。2024年,规模以上纺机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84%,利润总额增长9.36%,7.48%的平均营收利润率处于近年高位。
随着绿色创新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纺织行业正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奠定基础。这场由纺织机械引领的产业变革,实现了三重核心突破:技术层面打破国外垄断,产业层面构建自主可控链条,全球层面重塑竞争格局。当我国纺织机械从“卖产品”升级为“卖生产力”,我国纺织业已从全球价值链参与者,成长为规则制定的重要引领者。
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持续培育,这场“纺织革命”将为全球纺织工业发展注入更多“中国力量”。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