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苏各地的高温预警持续拉响,紫外线强度屡次爆表,街头巷尾的人们早已换上全副“捂”装——手持遮阳伞、身着防晒服、面戴“脸基尼”,再搭配一副墨镜......防晒,从前只是“护肤选项”,现今已成为炎炎夏日的“出行刚需”。
你或许想不到,市面上近半数防晒面料,竟源自江苏一个仅150平方公里的江南小镇——盛泽。
依托千亿级产业“根基”,盛泽为全国消费者织就了“防晒铠甲”。深入探访后我们发现,盛泽的“硬实力”远不止于此,背后更藏着从“产量冠军”向“科技达人”的转型密码。
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盛泽,面积仅1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50万,却藏着2500多家纺织企业、近万家贸易公司,各类纺织品年产量超130亿米,拥有“从一滴油到一匹布”、“从一根丝到一个品牌”的世界级完整产业链,是全球纺织行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盛泽纺织从业者心中,“拼量”早已成为历史。面对市场细分与消费升级的趋势,盛泽敏锐地嗅到了功能性面料的巨大市场潜力,果断转向“拼科技、拼功能、拼绿色”的发展路径。如今,全镇2500多家纺织企业中,已有800多家投身防晒面料的研发与制造,形成了协同紧密的产业集群。
走进盛泽的各个商区,不少商户“两室一厅”的配置格外引人注目:一间面料展厅+一间设计室+一间实验室。面料生产后,商家不是立即发货,而是先送到实验室检测。这种模式,正是盛泽从“卖布”转向“卖科技”的生动写照。
实验室里的一组组数据,彰显出“盛泽织造”的技术底气:UPF值>50,UVA透过率<2.5%,这些数字远超国标底线(UPF>40,UVA<5%)。
业内相关人士指出,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晒面料,只是企业必须要达到的“及格线”,想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可不仅仅是“达标”“及格”就行,而是要开发出应用场景更丰富、功能更强大的防晒面料。
盛泽纺织企业这份“雄心壮志”,无疑为消费者筑起了更可靠的防晒屏障。
以创新织就无限可能
盛泽防晒面料为何能称霸市场?藏在面料里的的“黑科技”,正是盛泽征战市场的核心武器。
“这个自带纱线防晒功能的面料,去年年底刚推出就备受追捧。”一商户表示,除基础防晒功能外,添加凉感等功能性的面料更受市场青睐。
这种市场热度,在汉塔纺织的生产车间里体现得尤为明显。据了解,汉塔纺织去年防晒面料最高月产量约十几万米,今年一季度每月产量在20万米到30万米之间,二季度已达到40万米到50万米,产量较去年大幅增长。为赶工期,生产线几乎处于饱和状态。
一块面料想要达到防晒效果,通常有两种路径:前整理工艺是在纺纱时将防晒助剂“揉”进纺丝液,让纱线天生具备防紫外线能力,如同让原料“天生自带防晒基因”;后整理工艺则是先织成布,再在里层刷一层含防晒助剂的胶水,形成保护膜,相当于给面料“后天敷涂防晒面膜”。“成衣厂对面料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轻、薄,膜也要薄,我们主攻的涂层防晒面料正不断突破这些技术难点。”汉塔纺织生产副总宋勤荣介绍道。
与此同时,汉塔纺织研发的“辐射制冷面料”正异军突起。这种面料通过热辐射技术,可让体感温度直降5-10℃,让防晒服变身“移动空调”。今年这种新型防晒面料销量猛增15%-16%,成为市场新宠。
除了不断研发新的防晒面料,盛泽纺织企业还在扩大产能并对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改造。借鉴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的技术经验,通过区块链等信息化手段,盛泽正构建从纤维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溯源系统,为企业优化工艺提供了数据支撑。
一件看似平平无奇的防晒产品,放大看,是藏在每一根纤维里的科技与匠心;拉长看,更是从上游到下游全产业链的蝶变之旅。
这些功能性更强的新面料就像一个“加速引擎”,助力盛泽这个纺织重镇从“批量生产”驶入“高附加值”的新赛道,在全球纺织市场中抢占高地。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