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作为中国纺织行业传统旺季,承载着消化库存、回笼资金的重任。然而,在需求碎片化、地缘贸易重构、原料价格波动的持续冲击下,其“成色”已大不如前。2025年“金九银十”将处于利好与挑战并存的新阶段:既迎来关税暂停、原料去库等短期利好,更需直面订单小型化、消费分层化的长期趋势。
宏观环境:
外需边际改善,内需温和修复
中美于2025年8月12日再次宣布暂停对部分商品加征24%关税90天,为秋冬出口订单扫除额外成本障碍,避免了旺季前的“抢单杀价”。同时,全球库存周期触底反弹,美国批发商服装及面料库存销售比已从2023年高点2.4降至2025年7月的1.7,补库动能有望在9-10月集中释放。国内方面,央行明确提出在“金九银十”窗口期“提前降息”,配合绿色、科创再贷款等工具协同发力,有望改善居民可支配收入预期,间接提振家纺、秋冬装置换需求。
中观产业:
供需再平衡下的结构性主线
原料端:聚酯链供需博弈加剧
8月起PTA、涤纶长丝装置集中检修,行业开工率由85%降至78%,累库压力暂时缓解。但需警惕检修结束后产能集中释放与旺季需求错配的风险。若终端订单复苏不及预期,9月后聚酯原料可能再度面临累库压力,导致加工费承压。企业需动态平衡检修计划与原料采购节奏,避免陷入“检修红利消退即亏损”的被动局面。
化纤端:成本传导能力决定盈利空间
旺季下游集中采购虽有望带动PTA社会库存下降5-7天,但原油价格波动仍为关键变量。若国际油价突破90美元/桶,PX-PTA环节成本压力将加剧,涤纶长丝POY现金流可能被压缩至200元/吨以下。企业需通过长约协议锁定部分原料,并强化差异化产品的溢价能力对冲风险。
制造端:订单结构分化加剧
欧美大型零售商“小批量、多批次”柔性采购已成常态;与此同时,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对中国高品质面料、功能性纱线需求快速增长,高支高密、差异化品种出现阶段性供不应求。
微观主体:
从“抢旺季”到“塑旺季”的转型
产能策略方面,龙头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将换品时间压缩至30分钟以内,在小单模式下依然维持盈亏平衡,显著提升旺季产能利用率。
市场策略方面,企业正深耕RCEP区域以对冲单一市场风险。利用越南、印尼原产地证规避关税,同时在墨西哥、土耳其布局海外仓,缩短交期7-10天,提升快速反应竞争力。
风险与底线思维:
聚焦聚酯链实际痛点
9月中下旬聚酯装置检修结束,若终端需求复苏乏力,行业开工率回升将导致供需再度失衡。企业需建立“以销定产”动态模型,避免盲目提负加剧库存压力。
地缘冲突或极端天气可能推升油价,直接侵蚀涤纶产业链利润。建议企业通过期货套保锁定30%-50%的原料成本,并加大再生涤纶等高附加值品类占比,分散经营风险。
2025年的“金九银十”已非普惠式盛宴,而是对战略定力、产品力与全球运营能力的综合考验。行业唯有摒弃“旺季依赖症”,以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重塑供应链韧性,才能在需求碎片化的时代将季节性脉冲转化为可持续的增长动能。诚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所言:“未来的旺季不是等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面对结构性分化的新格局,企业需在聚酯链的供需博弈中精准卡位,在成本与政策的双重约束下锻造生存韧性——唯此方能在弱复苏中捕捉强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