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纺织行业淡季氛围正浓。
连日来,我国重点织造生产基地综合开工率持续走低。绸都网监测数据显示,6月20日-7月11日,样本内织造企业开机率周数据分别为69%、67.5%、66.8%、66%,呈逐步下滑态势。截至7月11日,样本内坯布织造库存已攀升至33.7天左右,累库压力逐步显现
随着纺织产业步入深度调整期,近两年,纺织行业淡季特征愈发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破局转型、探寻新的增长点,成为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持续创新,拒绝盲目跟风
当前,受市场行情低迷、原材料价格波动、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外部环境波动加大等因素影响,纺织行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产业集群的织造企业因订单延续性欠佳,已做出减产安排。
“2025年以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内在需求变化快速调整。”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王加毅表示,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正处于复苏与不确定性相互交织的状态,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我国长丝织造产业面临着诸多复杂挑战;从内部环境来看,随着产业规模迈向阶段性饱和周期,行业内的竞争压力持续加大,企业分化趋势显现。
面对当前现状,王加毅强调:“企业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产品创新,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和优质产品来拓展市场、引领消费,才能不断打破困境,实现破局发展。”
然而,创新并非易事。“这几年,一些企业误把‘跟风’当作创新,从产品研发到生产模式都只做到了‘复制粘贴’。”王加毅坦言,虽然这类产品风险相对较小,也更容易被市场接受,但如果企业长期这样做,会直接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为了降低成本,一部分企业可能会采用低端原料或简化生产工艺,从而影响产品质量,这不仅会损害企业自身的形象,还将破坏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
因此,创新需要企业跳出“跟风模仿”的思维定式,从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到商业模式进行系统性的突破。既要精准洞察市场需求的变化,又要避免盲目追逐短期热点。“企业创新要走向‘专注’的发展模式,精准定位,深耕细分领域,打造特色品牌。”王加毅说。
精准研发,匹配市场需求
专注于细分领域,在“小赛道”上不断取得“大成绩”,吴江市涂泰克纺织后整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涂泰克纺织”)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近年来,该企业凭借自主创新和技术迭代,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成立以来,涂泰克纺织就致力于功能性面料的研发与生产。通过自身研发以及与外部合作,在行业内逐步形成技术优势,并基本建立起技术攻关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即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使企业技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保持领先。“近年来,我们更是瞄准户外市场,推出了抗红外气凝胶涂层面料、环保超纤仿麂皮面料、改性尼龙印花面料等产品。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智能化改造,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高端户外面料,更好地拓展市场,获取更大市场份额。”
入夏以来,吴江市源泉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泉丝绸”)研发的轻薄、防晒面料销量火爆,平均每天销量达3万米。“公司在巩固假捻丝系列产品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转型,目前已成为以工贸为主、综合配套为辅的服务型企业。”公司负责人对于创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表示,“假捻丝属于仿真丝系列,外观、手感都跟桑蚕丝相似,但价格只有桑蚕丝的1/5。当前,兼具功能性与性价比高的面料最受市场认可。”围绕这一理念,今年以来,源泉丝绸已陆续推出了30多款新品。
“在当下的消费领域,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逐渐成为主流,市场需求更迭速度加快。这对企业产品研发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王加毅建议,企业既要提升专业性与市场洞察力,还要增强研发敏捷性与前瞻性。唯有这样,才能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和开发预见性,有效应对市场变化。
纺织行业的淡季困境,实则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从功能性面料的技术突围到高性价比产品的精准卡位,成功的案例都指向同一个逻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系统性创新。这不仅需要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舍得”,更需要在战略定位上“专注”,在技术迭代上“敏锐”。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像涂泰克那样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像源泉丝绸那样精准捕捉消费痛点,纺织行业的转型就不再是单点突破的偶然,而是生态重塑的必然。
淡季终会过去,但行业的深度调整不会停止。那些能在创新中锻造核心竞争力、在细分赛道上筑牢壁垒的企业,终将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