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国家战时状态再次延长,其对全球大宗商品与供应链的扰动仍在持续。以下从原油与外贸两个维度,对我国纺织业所受的中立观察如下:
一、原油:成本端压力延续,但传导路径已部分钝化
供给担忧边际递减。俄罗斯出口在制裁常态化后已找到替代渠道,乌克兰对黑海能源运输的直接干扰有限,国际油价虽维持高位震荡,却难以复制2022年突破每桶130美元的极端行情。
成本传导出现分层。以聚酯长丝为例,PTA、乙二醇等原料仍随原油波动,但下游织造环节库存偏高,议价能力弱,导致上游涨价未能充分向下游转移。多数纺企通过“以销定产+长约锁价”机制,已将原料波动对利润的冲击控制在±2%以内。
能源结构微调。部分印染、化纤企业加速“煤改气”“煤改电”或签订绿电长期协议,降低对单一化石能源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油价不确定性。
二、外贸:对乌直接贸易占比有限,间接风险更值得关注
出口份额较小。2021年我国对乌克兰纺织服装出口7.6亿美元,仅占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0.3%,且2022—2024年已逐年下滑至约4亿美元,绝对规模不足以对行业形成系统性冲击。
欧洲渠道受阻的连锁效应。乌克兰作为中东欧面料集散中心的功能减弱,部分原需经敖德萨港转运至欧盟的订单被迫改走波兰—德国陆路,物流周期延长7—10天,运费上涨约15%。我国对欧盟出口的窗帘、沙发布等低值大宗品种,因交期敏感,短期面临订单向土耳其、巴基斯坦转移的压力。
汇率与信贷风险。格里夫纳持续贬值导致乌进口商开证困难,我国出口企业普遍采取“信用证+出口信保”或“即期TT”方式,虽然坏账率控制在1%以下,但新增订单显著萎缩。部分柯桥、广州外贸公司已将客户付款条件由60天账期调整为30天甚至预付款,以锁定风险。
乌克兰战时状态延长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呈“弱直接冲击、强间接扰动”特征:
成本端:油价高位运行,但企业通过能源替代、长约锁价等手段已部分对冲;
需求端:对乌出口规模有限,风险主要集中在欧洲中转通道受阻与付款条件趋紧;
行业结构:订单转移、渠道重构倒逼企业提升交期管理与供应链多元化水平,长期看或加速优胜劣汰。
总体而言,我国纺织产业链的韧性在过去两年已得到验证,当前局势虽带来不确定性,但尚不足以改变行业整体复苏节奏。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