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美国关税政策的频繁调整对出口形成持续性压制,而传统淡季的叠加效应也使市场陷入深度调整。海关总署数据显示,5月对美出口同比下降近20%,拖累1-5月对美累计出口增幅由正转负。在此背景下,出口企业加速调整出口策略,将订单转向其他地区,行业正经历从“价格竞争”向“价值创造”的深刻转型。
本次调研我们深入相关企业,旨在探寻行业在多重压力下的生存与转型之道。
淡季影响显现,订单表现分化
调研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纺织企业在生产和订单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生产端的差异尤为明显,主营高弹春亚纺的纺织企业为现货模式,目前开机率达到100%,成品库存有几百万米;主营牛津布的纺织企业开机率则维持在95%,相较前期基本持平,坯布库存少量,生产节奏相对稳健;而主营弹力面料的纺织企业为贸易型企业,无直接生产能力,更多时候需依赖上游的供应商。
订单层面整体表现平淡。主营高弹春亚纺的现货企业,当前订单维系情况一般,现有订单大约能维持一个月;主营牛津布的纺织企业订单维系情况同样平平,现有订单可支撑生产至8月中旬,订单多为迷彩牛津布和弹丝牛津布,体量在万米左右;主营弹力面料的纺织企业,订单可延续至八月初,订单以常规品种为主。
从行业整体来看,随着淡季深入,内、外贸新单乏力,新单缩量明显,服装消费需求受高温天气抑制,市场销售放缓。多数企业走货放缓,坯布库存逐渐累积,同质化竞争压力增加,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短期来看,织造端减停情况明显,行业开工难有提升空间,企业多以消耗库存、回笼资金为主。
应对原料波动,采购策略各异
近期,聚酯原料价格波动频繁,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确定性。受此影响,被调研企业在采购策略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主营弹力面料的纺织企业为贸易型企业,无需直接购买原料,其成本控制更多取决于与上游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
主营牛津布的纺织企业则采取随买随用的购买策略,且近期没有采购原料的打算。这种按需购买的方式能够将原料库存控制在较低水平,有效降低库存成本和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但对订单的稳定性有较高要求,一旦订单出现突发性变化,就可能面临原料供应跟不上等问题;
在现货模式下,主营高弹春亚纺的纺织企业会选择在价格低位时购入原料。这种策略本质上是通过监测原料价格的波动,以降低原料购入成本的形式降低生产成本。不过该策略也存在一定风险,在原料价格持续下跌时,反而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压力。
原料采购策略的不同,反映了企业在面对成本波动和市场不确定性时的不同选择。无论是随买随用还是逢低买入,都是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模式和市场判断做出的应对,旨在成本控制和生产保障之间寻求平衡。
为求突围,企业积极探寻出路
进入7月,传统淡季氛围愈发浓厚。为应对淡季影响,纺织企业纷纷尝试各种方式寻求突围。主营牛津布的纺织企业计划多走访客户,参加各类对接会和展会来拓展销售渠道,希望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获取更多订单和客源。这种方式虽需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极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随着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要实现突围并非易事。除了拓展客户渠道,企业还需要在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例如,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独特功能和优势的面料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回顾上半年,各企业的订单表现和经营状况也有所不同。主营弹力面料的纺织企业订单与往年差不多,面料价格降了一点,利润有所减少,不过仍有盈利空间;主营牛津布的纺织企业上半年订单表现不及往年同期,主因是受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面料价格暂未波动,但利润空间一般;主营高弹春亚纺的纺织企业上半年订单较往年差一些,且面料价格已无降低空间。
总体而言,当前纺织行业正处于传统淡季,面临着订单不足、成本波动、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压力。企业在开机率、订单维系、原料采购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策略。未来,纺织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通过产品创新、供应链优化、市场多元化等途径,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