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议家之言>>正文

需求不振,产能过剩,企业如何给库存找条出路?

来源:中国绸都网 | 作者:陶佳毅 | 时间:2023-06-20 15:50:10 | 订阅《东方纺织》周刊

当世界进入资本时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因为产能过剩带来一轮经济危机。现阶段纺织行业遇到的最大问题,同样是产能过剩。

个别企业虽然能通过技术提升的手段获得足够订单维持生存,但对整个纺织市场大环境而言而言,怎么给过剩的产能找个出路,却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

控制产能,等待需求回暖

按照供给价格规律,在充分竞争市场中,产能越高,价格越低。现阶段的纺织行业就是这么一个充分内卷的市场,大量常规产品只能低价出售,亏本出售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如果按最传统的模式,应对产能过剩时,企业需要控制产能,等待需求回暖,确实也有不少纺织企业现在也是这么做的。但这么做的问题是,虽然产能控制了,租金、人工、机器折旧等沉没成本依然没有减少,缺乏边际效益把单位成本降下来,本身市场上竞争激烈利润就很薄,降开工往往就意味着亏本。

更何况,从2020年开始,国际经济局势因为疫情的原因一路走低,欧美西方市场在疫情“大撒币”之后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居民收入增长却远远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这就导致了居民对商品的消费能力大幅下滑,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局势严峻。

更重要的是,虽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靴子只落地了一只,根本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了,真正需求回暖还遥遥无期。

一边是不断消耗资金,一边是遥遥无期的复苏愿景,控制产能虽然也是一个办法,但也要企业自身家底够厚实才能走通。

开拓新市场

既然老的市场在萎缩,开发新兴市场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布局,到了今年,RCEP、和一带一路都展现出了一定的效果,再叠加国际局势的变化,俄罗斯市场近年来增长速度迅速,也的的确确消化掉了一部分纺织品产能。

但我们也要看到,市场的培育是需要时间的。虽然这些新兴市场有充足的人口,但大部分经济并不发达,消费能力有限,其消费能力是与经济规模同时增长的。哪怕这些国家能吃到中国发展的红利,经济能快速发展,但需求增长依旧需要时间。

此外,纺织产业往往是新兴市场发展经济的最优选择,现在的新市场,未来某种程度上也会和越南一样成为竞争对手。

除了海外市场,国内市场也是纺企开拓的重点,但是因为过去几年的情况,居民对储蓄的意愿增强,且居民杠杆过高,这种危机感让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很难完全释放出来。

面料现货超市

近年来,面料现货超市的数量不断增多,已经肉眼可见地成为了一个大趋势。

小编也采访过几位面料超市的老板,他们进入行业的理由不一,有的是看到了它的前景,有的是跟风,也有的是因为工厂里的库存太多了消化不掉了。

不过不论原因是什么,面料现货超市确实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纺织行业内消化库存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从概念上来说,面料现货超市的确是与纺织行业的未来能够完美结合的一种形态。随着互联网、AI、元宇宙、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很容易构造出一套新的纺织生态链。

这个生态链对纺织产业链的要求就是“快”,从客户下单,到面料现货超市拿货,如果再采用数码印花,进入专门的制衣工厂。如果速度够快,能够几天之内就制成成品。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面料现货超市的品种足够齐全,备货足够多,相应的,需要压在库存上的资金也要足够庞大。

而回归现在,面料现货超市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其本身往往还是借助门店,并未脱出老模式的桎梏,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需要大量资本,同质化严重,同时新的消费通道没有打通,这也就导致了现阶段的面料现货超市开得多,但是关得也不少。

经济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产能过剩的危机,而想从根本程度上消解经济危机,就是要给过剩的产能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有科技的进步,有市场的开拓,有消费模式的改变。如何在现在大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智慧。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
责任编辑:陶佳毅

东纺云APP

绸都网微信

布工厂微信

绸都网抖音号

商务合作

0512-63506703

推广热线

0512-63599692

传真

0512-63506703

知识产权保护与咨询:QQ713892624 电话:0512-63482602(吴江)、0512-63554078(盛泽)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