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产业观察>>正文

我们的外贸订单去哪了?高中低端市场失守,只能靠国内消费者了?

来源:化纤头条 | 作者:化纤头条 | 时间:2023-02-26 11:39:48 | 订阅《东方纺织》周刊

疫情放开之后,人们最期待的就是国内经济的恢复。而我国的相关专家以及相关部门表示,拉动2023年经济增长的重点是国内消费。但国内消费的急速增长,本质上也会排斥一些国外订单。

因此我国外贸订单流失的话题曾一度登上了热搜榜单,在这些流失的订单中,高中低端市场订单均在其中。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的外贸订单去哪儿了?我国应如何对症下药?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外贸订单的流失

从2022年10月份开始,连续三个月我国的进出口总值都在下滑。2022年10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了0.4%,出口也同比下降了0.3%。如今我国已经实施放开政策,按理来说外贸订单应该增加,但事实却是我国高中低端市场全部失守。那么我国的订单为何减少了呢?

原因一:国外需求的降低

外贸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市场的需求。而现如今发生的订单减少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外需走弱,国际订单不足。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如今的世界经济整体向下发展。即便是原本经济实力较高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国民的购买力也受到了抑制。

因此他们对于中国的商品需求量大大降低,这就导致我国的订单从源头上减少,随后才引发了我国高中低端市场失守的情况。然而国外的需求不只受到经济的影响,他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减少也有可能是找到了新的商品供应国。

例如我国曾经出口的以台商为主的健身器材,如今国外的订单已经陆续转移到了墨西哥等地区。原因也十分简单,那就是因为当地的生产环境较差,人工成本很低。在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国外企业也在想方设法地降低成本。然而这只是个例,除了健身器材之外,一些高中端的市场也陆续转移到了菲律宾,印度等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

原因二:我国经济还未完全恢复

实施放开政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增加国内的经济增长。而现如今放开不久,中国的外贸企业还难以及时地参加各类境外的展会。因此没有办法短时间内开辟新的客户,承接新的国际订单。

而且相关部门明确表示国内经济恢复的重点是国内消费,这也就代表对于外贸产业稍有忽略。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如何对症下药呢?

二、挽救外贸订单流失的方法

方法一:打开周边市场

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是如此。现如今与我国距离较近的东盟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的前十个月,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值增长了超过15%。

这就代表我国已经明确未来的东盟将会是我们外贸市场的主要合作伙伴。因此我们如果想要挽救外贸订单的流失,可以先从周边市场入手。打通周边市场,稳固我国的外贸订单,就是对症下药。

方法二:助力相关企业发展

上文中提到因为疫情影响,中国的相关企业还难以参加各类的境外展会。因此在后续提高订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助力企业成功参加外展。让企业发挥拉动国外户提高订单的作用,如此一来,不仅助力了我国相关企业的发展,还解决了我国外贸订单不足的问题。

方法三:扶持跨境电商

众所周知,中国是电商行业发展极快的国家,因此在电商行业中,我国较有优势。2021年时,我国的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就达到了1.92万亿元人民币。所以说如果想要提高外贸订单,相关部门可以选择大力扶持跨境电商,例如线上亚马逊,阿里国际站等知名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我国跨境电商的综合实验区总数已经达到了100多个。如果未来依旧能够蓬勃发展,那么提高外贸订单就不是问题。总的来说,中国外贸订单的增多,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助以及外贸企业与跨境电商等主体的努力。

三、小结

想要稳固住国际的经济地位,进出口贸易十分重要。虽然疫情放开后拉动国内的消费是主要目标,但国外的订单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十分重要,绝不能忽视。因此为了拉动外贸订单的增长,国内的主体与国家相关部门也要齐心协力,为中国的经济作出贡献。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
责任编辑:石丽菁

东纺云APP

绸都网微信

布工厂微信

绸都网抖音号

商务合作

0512-63506703

推广热线

0512-63599692

传真

0512-63506703

知识产权保护与咨询:QQ713892624 电话:0512-63482602(吴江)、0512-63554078(盛泽)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