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媒体关注>>正文

21世纪经济报道:“纺织重镇”盛泽发布气候行动白皮书:建设高效、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 时间:2022-10-31 10:32:09 | 订阅《东方纺织》周刊

10月25日,在第11届盛泽纺织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与中国纺织重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联合发布《盛泽纺织产业气候行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系统梳理了盛泽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及绿色低碳发展进展,明确了当地纺织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2029 年实现达峰,峰值水平为1214.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平台期为2029到2035年,中和时间为2058年,排放量控制在1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下。未来将建设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向二次能源转型

盛泽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区的中心地带,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拥有从原材料到终端品牌的完整产业生态,是全球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正在从“丝绸古镇”、“纺织名城”向“时尚之都”转变。

《白皮书》分析认为,盛泽纺织产业能源消费正加快向高效、低碳、清洁转变。

一是能源消费总量呈现缓慢增长态势。2015年至2019年,纺织产业规上企业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 14.0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为1.93%;2020年受疫情影响,行业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大幅下降,2021年伴随行业经济发展恢复,能源消费也恢复增至184.48万吨标准煤,但仍低于2019年的水平。

二是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2015年以来,盛泽建立健全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纺织产业整体能耗强度保持下降趋势。2021年纺织产业规上企业能耗强度为0.34吨标准煤/万元,较2015年下降了14.85%。

三是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能源消费正在从一次能源加快向二次能源转型。2021年煤炭消费总量降至56.03万吨标准煤,占集群能源消费总量的30.4%,较2015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电力和热力消费量之和占集群能源消费总量的66.3%,较2015年上升了约9个百分点。

据了解,盛泽纺织产业的排放主要来自电力、原煤和热力消费。2015年—2021年间,三种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之和占集群总排放量比重保持在96%以上。

在产业分布上,2021年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的排放量分别占集群比重的61.43%、38.42%;在企业分布上,38家企业的排放量之和占集群比重的80%以上,排放呈现出较强聚集性。

《白皮书》分析,盛泽纺织产业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排放总量“先上升后下降”、强聚集性的趋势。盛泽纺织产业2019年排放总量增加至683.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20年受疫情影响显著下降,2021年随着经济恢复反弹至605.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时,排放强度趋势与排放总量相反,即先下降后上升,2021年排放强度约为1.21吨二氧化碳当量/万元。

当地纺织业将在2029 年实现碳达峰

《白皮书》指出,基于情景分析结果,考虑国家“双碳”目标、地方达峰任务要求和盛泽纺织产业发展规划,建议盛泽可选强化行动情景路径为纺织产业气候行动路径。

在此情景下,盛泽纺织产业气候行动目标和路径得以明确:纺织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2029 年实现达峰,峰值水平为1214.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平台期为2029到2035年,中和时间为2058年,排放量控制在1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下。

《白皮书》指出,为实现上述目标,盛泽应制定实施纺织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计划,建设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可重点围绕能源消费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增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着力培育绿色低碳品牌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为了进一步服务盛泽纺织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在盛泽设立可持续创新办公室,促进盛泽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推动盛泽世界级纺织产业气候行动示范区建设。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
责任编辑:任萍

东纺云APP

绸都网微信

布工厂微信

绸都网抖音号

商务合作

0512-63506703

推广热线

0512-63599692

传真

0512-63506703

知识产权保护与咨询:QQ713892624 电话:0512-63482602(吴江)、0512-63554078(盛泽)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