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产业观察>>正文

2021聚酯产业链年报及2022年行情展望及策略

来源:张永鸽 | 作者:张永鸽 | 时间:2021-12-21 09:02:29 | 订阅《东方纺织》周刊

PTA方面,明年上半年PX-PTA的投产压力不大,PX几乎没有新产能待投产,PTA方面只有逸盛新材料二期的新装置,PX与PTA的加工费都不宜过分悲观。随着下半年新产能的大规模释放,PTA市场加工费将再次面临考验。未来老旧装置将失去竞争力,市场格局将会重新分配。PTA绝对价格或跟随成本波动,供需局面上半年要好于下半年,加工费波动区间预计在250-600之间。

MEG方面,边际供给来自于煤制装置,新产能里煤制装置投产依然较多,可能会延迟投放,供给增量不甚乐观。而石脑油制MEG依然是主要观测的成本线。2022年上半年有四套一体化装置计划释放,MEG供给压力较大。乙二醇价格波动重心将跟随原料市场,关注油价煤价的波动,以及阶段性供需走强带来的反弹抛空机会。

短纤方面,目前下游纱厂各指标良好,短纤供需在产业链中尚好,2022年上半年加工费或有所抬升。后期随着供需压力的加大,加工费或震荡走低。

一、2021年聚酯产业链市场行情回顾

PX:今年PX产能依旧延续增长模式,上半年只有中化泉州的80万吨装置释放,阶段性供需偏紧的影响下,PX加工费呈现一定的反弹,连续数月PX-石脑油价差在250-300美元的相对偏强区间。不过随着7月浙石化新装置的释放,PX供给提升,加上下半年油价上涨而PTA需求不佳,PX加工费大幅萎缩。四季度受利润影响,PX开工负荷处于近年来低位。2022年PX待投产产能依然庞大,从而抑制加工水平的提高。PTA和PX在产能投产时间上的错配成为加工费阶段性波动的关键因素。2021年PX全年产能已达到2961万吨,产能增速为13.6%。累计产量约2148万吨,产量增速不足6%。

PTA:2021年受到加工费偏低的压制,新增产能较预期偏少,分别是福建百宏、虹港石化以及逸盛新材料一期装置。一季度市场延续去年四季度的后疫情时代需求增长热情,价格重心不断走高。然而春节之后随着两套新装置供应体现,PTA加工费收窄明显,低利润状态下,3-5月厂家检修增加,PTA价格进入区间盘整时期。7月之后下游订单依然不足,不过油价的强势给成本端带来一定的支撑,叠加夏季装置意外增加,行业开工不高,PTA整体价格上涨。9-10月限产限电政策下,PTA供需格局阶段性引导市场,下半年期价走出“M”型走势。基差走势方面,除了7-8月现货流通偏紧,基差为正值之外,年内多数时间内基差为负,年初由于期货预期走好,现货贴水幅度较大。从2021年全年来看,PTA累计新增860万吨产能,产能增速为14.9%。累计产量约5317万吨,产量同比增速约6.9%。

MEG:2021年乙二醇价格重心跟随原料市场波动。全年港口库存处于低位,乙二醇价格波动的弹性较大。全年来看,乙二醇价格的两次明显抬升,一次是一季度北美寒潮影响,海外大量装置停车,引发供给担忧;另一次是9月下旬,能源紧张促使原料市场大幅上扬,乙二醇期价创下上市以来的高位。不过随着国家调控下动力煤供需改善,乙二醇价格也从高位回落。近期乙二醇再次回归供需面,临近年底尽管有不少新增产能释放,但受制于利润不佳,形成供给需要一定的时间,2022年一季度可能才有体现。2021年全年来看,MEG累计新增产能594万吨,产能增速高达37.5%,而产量约1212万吨,提升33.8%。

聚酯及终端:借着去年后疫情时代需求转好的东风,聚酯工厂在上半年一直保持不错的开工。虽然下半年利润收窄、开工受到双控制约,但聚酯行业整体盈利依然处于产业链中较好水平,同时新产能投放也在稳步进行中。终端内销弱复苏,出口上半年尚可,下半年受较高海运费影响,表现欠佳。

短纤市场来看,加工费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局面。一季度加工费高涨,但在需求跟进不佳背景下,贸易商囤货难以销售致使厂家库存累加。7-8月在短纤生产亏损局面下,行业检修陆续增加,而9-10月的双控政策也影响短纤开工难以有效提升,不过经历一波被动性供给收紧,短纤利润得到抬升。2021年全年累计增加产能80万吨,其中棉型60万吨,产能增速为9.7%,累计产量约677万吨,与去年相当。

二、PX:投产周期错配下,PX加工费迎来阶段性机会

(一)、PX产能集中度提升

近几年大炼化产能不断释放,2019年PX产能增速达到57%,2020和2021年均为13%,虽然投产速度放缓,但目前PX的总产能达到2018年底的2倍之多。今年中化泉州在1月投产后,上半年暂无更多的新增产能释放,而PTA行业新产能基本都集中在上半年,累计达到860万吨。年中浙石化二期第一套年产250万吨PX装置释放后,直到11月末第二套装置才释放。

产量上来看,2019和2020年分别增加30.8%和40.2%,而今年由于开工负荷较前两偏低3%-4%,全年产量增速预计只有5.6%。进口市场,由于国内PX产量增长有限,今年PX的进口累计约1374万吨,进口产销国集中分布在亚洲区域,以韩国、日本、印度及文莱位于前列,因地理便利及生产能力较强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其中韩国进口最多,1-10月韩国的累计进口占比为39%,文莱以恒逸石化投产后开始出口。剔除这套产能来看,进口依存度下降更多。目前PX-PTA-PET产业链上,PX尚有35-40%附近的进口,后期的大炼化一步步释放将弥补国内PX供应不足的问题。

(二)、PX投产依然密集,加工费难有起色

上半年与PTA的投产错配下,PX-石脑油价差走强,同时PX的开工负荷也维持在较高水平,然而随着市场供需局面的宽松,PX-石脑油价差明显收窄,11月以来PX-石脑油价差持续在140美元/吨附近区间,低加工差下PX工厂开工意愿不强,降至68.3%,为近4年以来的低位。12月福建炼化、福海创以及中化泉州等集中检修,福建地区PX累计有245万吨的产能停车。近期,浙石化二期另一套250万吨PX新产能释放,新增产能基本可以匹配检修损失量。不过,考虑浙石化现有装置负荷一直不高,新产能形成供给需要一定时间。

从明年的投产计划来看,年初主要是福建联合的扩产2021年底到2022年一季度,PX-石脑油价差料难以有效提升。后期产能基本都在2022年下半年释放,全年累计增产1500万吨新产能。在增产背景下,PX加工差将受到明显压制,后期新产能投放或有所折扣。预计2021年PX绝对价格随油价波动,加工费区间或在140-200美元/吨运行,加工费强弱取决于PX与PTA的投产时间节点带来的阶段性机会。


三、PTA:投产进行时,行业集中化显现

(一)、产能过剩周期下,行业竞争加剧

目前PTA仍处于投产的白热化阶段。今年释放的新产能主要是一季度两套福建百宏的250万吨和虹港石化的250万吨,以及年中的逸盛新材料一期的360万吨装置,累计产能规模为860万吨。这些产能一方面是技术先进,各项成本得到优化,装置的产能规模较大;另一方面本身企业已经生产产业链的相关品种,属于产业结构上的延伸或进一步扩张。新产能在行业内的优势较为明显。

截止到2021年底,国内共有PTA产能6623万吨,较去年增加14.9%。随着新产能的释放,PTA行业的产能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仅仅前两家逸盛石化和恒力石化产能累计达到全国PTA产能的42%,而前五家合计产能达到全国的63%。

(二)、老旧产能退出,实际供应不及预期

随着新装置的不断释放,PTA现货加工费挤压现象明显。当市场供需矛盾不突出时,PTA与PX的投产周期错配也导致行业利润在各环节之间流动。上半年PX只有中化泉州的80万吨新产能释放,而PTA一季度投产达500万吨,导致行业利润迅速向上游转移,而随着浙石化PX新产能释放,PX利润再次收窄。四季度以来,成本回落,需求低迷,行业加工费集体压缩。

今年以来PTA行业平均加工费为494元/吨,达到近年来低位。老旧装置无论是在技术设备还是装置规模以及配套上,均没有优势,低加工费迫使一些高成本装置逐步退出。截止到目前,国内处于长停状态(停车超过半年或明确关停)的装置累计831.5万吨,其中2021年新进入长停状态的有542.5万吨。由此来看,年内净增加PTA产能只有317.5万吨。

今年生产辅料醋酸价格高涨,二季度达到8000元上方,侵占PTA生产成本。2021年醋酸在PTA生产中平均占约200元。平日里不起眼的醋酸价格的在PTA的生产成本总占比增加100元以上,即使最先进的炼化装置产能都难言盈利。我们看到今年PTA的平均开工负荷较往年明显下滑。9-10月江浙地区的双控政策下,PTA负荷更是降至60%附近的年内低位。从产量上来看,1-11月PTA产量累计为485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8.2%,远不及产能的增量。

2021年年初PTA社会库存还有500万吨的高位,由于行业利润欠佳,生产企业检修数量增加,PTA与下游聚酯端的供需错配下,二三季度PTA行业社会库存逐月下滑。9月中下旬以来,双控对于聚酯以及终端织造行业的影响要超过上游,虽然后期双控放松,但实际需求难以有明显起色,而PTA行业装置基本已完成年检,PTA再度进入累库阶段。

在PTA社会库存相对较高的背景下,期货市场充当了较好的蓄水池作用。PTA仓单数量大幅增加,缓解了现货流通的压力。今年由于PTA装置开工负荷下滑,不少龙头企业减合约量,曾一度造成现货偏紧的局面。目前社会库存量大约391万吨,较去年年底下降11%。

(三)、增产热度不减,低加工费将是常态

2022年待投产的产能依然较多,新投装置以大炼化为主。其中上半年比较确定的是逸盛新材料二期的360万吨,其中一期装置在2021年年中释放,其配套的浙石化二期250万吨新产能已于2021年11月末投产,预计此套装置将在2022年春节前后释放。从投产计划上看,2022年计划投产的产能累计有1910万吨,产能增速高达28.8%。未来PTA炼化一体化装置在行业中所占的比例将更大,这些产能几乎全部具备产业链的配套,未来的生产能力将更强。

随着大炼化的发展,行业固定加工费成本有了明显的下滑。加工费将难有明显起色。2022年上半年PTA投产不多,加工费有望小幅抬升,不过分悲观。而下半年PTA 产能计划投放量大,PTA加工费将再次回落,若 PTA 规划产能无法如期兑现,PTA 阶段性供需将会重新修正,2022年PTA加工费整体波动区间基本在250-600元附近。

四、MEG:在成本和供需逻辑之间转换

(一)、成本高波动,MEG价格重心抬升

近两年煤制乙二醇优势有所减弱,加上一体化发展迅速、单套装置的体量较大,煤制乙二醇产能占比较前两年下滑,目前从国内乙二醇生产工艺来看,煤制工艺占比大概在36%附近。而在乙烯工艺生产中,石脑油占据主要地位,外采乙烯和MTO制MEG工艺累计只有5.8%。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油价跌至冰点,以煤为原料的工艺优势不在。2020年下半年后疫情时代,尽管原油价格一路攀升,但相比而言,以石油为原料的乙二醇工艺仍有优势。目前国内石脑油制MEG占比为59%,市场份额占比仍是最大。此外,随着国内乙二醇新产能的高速发展,乙二醇的进口依赖度明显下滑。今年预计进口依赖度将下滑至40%附近,较去年下降近15个百分点。不过由于进口仍然有较大的比例,国外装置的变动仍然对乙二醇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年初,因就地过年政策,聚酯开工负荷高于往年同期,叠加春节后北美寒潮影响下,多套装置停车检修引发市场对供应偏紧的担忧,乙二醇供需格局收紧,港口库存从年初的75万吨附近持续回落,4月上旬库存降至50万吨。乙二醇主力期价随之不断走高,同期石脑油制MEG也处于不错的盈利水平。而同期煤价尚处于偏低水平,伴随着乙二醇绝对价格的上扬,煤制乙二醇在2-3月份实现了盈利。

二季度乙二醇新产能密集释放,海外停车装置重启,供应增长的预期不断压制市场情绪。各工艺生产乙二醇均跌破成本线,市场压力显现。然在能耗双控影响以及能源紧张背景下,9月开始主要原料煤价油价双双大幅攀升,部分工厂甚至因为原料供应问题导致停车,拉动了乙二醇一波上涨步伐,在此期间,乙二醇涨幅依然不及原料煤的涨幅,煤制MEG亏损加剧,虽然后期在国家政策调控下,煤价大幅回落,但生产企业依然难以实现盈利。全年来看煤制乙二醇生产盈利为-1332元/吨,较去年亏损扩大;石脑油制MEG平均盈利为20.09美元/吨,较去年好转。

由于MEG利润不佳,部分联产装置进行产品调整,转产环氧乙烷为主。故高成本、利润格局下,乙二醇总体开工偏低。

(二)、库存中性,乙二醇强现实与弱预期并存

今年乙二醇产量的提升得益于产能基数的抬升,利润的收窄令厂家开工意愿下降,尤其是煤制工厂,上半年平均开工负荷在50%,下半年随着原料价格的剧烈波动,煤制平均负荷降至37%附近。二季度投产的装置中卫星石化180和浙石化80万吨均是一体化装置,其生产的稳定性好于煤制装置,故从下半年开始,乙二醇单月生产量提升一台阶,达到100万吨以上。总体来看,年内乙二醇产量约1200万吨,较去年增加近32.5%。

MEG依然有大量需要进口,其进口来源主要是北美和中东地区。因此,MEG受到国外供应端影响较大。进口方面,上半年海外MEG检修维持高位,年后美国寒潮带来的极端天气影响,美国大部分炼厂直接停车,导致MEG进口端出现一定缩减预期。下半年检修较多,今年华东港口库存波动不大,维持在45-75万吨的区间内,一方面海外进口总量减少,另一方面,码头到货到港进度缓慢,下半年港口库存在50万吨上下的偏低水平。

在库存中性,国内乙二醇装置开工不及预期,进口量下降的背景下,乙二醇阶段性供给压力不大,然而新增产能投产消息频频传出,未来供给有望大幅度增加,乙二醇远期供需较为悲观。

(三)、增产压力大,未来市场面临挑战

2021年年内共计投产594万吨MEG新产能,不过,广西华谊、新疆广汇、安徽昊源以及神华榆林等产能是在11月前后投产,尚未形成稳定供应。由于煤制装置开工偏低,市场的供给增量主要还是一体化新产能。从2022年的投产计划中我们看到,浙石化3期、镇海炼化、盛虹石化、三江石化等一体化装置仍有望释放。煤制装置的产能虽然投产缓慢,总供给压力不容小觑。后市乙二醇仍面临进口量继续收窄的局面。面对下游的弱复苏,乙二醇明年的开工负荷难以提升,利润仍然不乐观。

五、聚酯:产能稳步发展,景气度好于原料

(一)、聚酯产能稳定增长

从近几年的聚酯行业发展来看,2018年聚酯产能增幅最大,达到14.1%,2019和2020年均在6%-7%之间,按照今年的投产计划来看,聚酯产能增速好于前两年,今年以来聚酯行业稳定发展,新增聚酯产能462万吨,9-10月因双控限制,聚酯及下游开工受到影响,新产能投产推迟。后期还有计划的主要是桐昆30万吨,全年计划投产约600万吨,目前产能增速较去年年底增加7.58%,如果12月新装置再次释放的话,产能增速大约8%附近。

在今年投产的聚酯新产能中,64%是长丝,其次是短纤,占比约19%,瓶片和薄膜分别只有50万吨和30万吨。今年部分地区虽然偶有疫情发作,但总体控制较快,并未影响实际生产经营。春节之后聚酯负荷持续90%以上高位;7-8月因淡季库存攀升,利润下滑,聚酯厂家检修增加;而9-10月在双控影响下,开工生产遭遇重创。11月虽然有所提升,仍不及近年同期水平。全年来看,聚酯开工负荷平均只有86%。其中9、10月聚酯月产量同比去年甚至出现下滑。2021年1-11月聚酯产量累计478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0.19%。

分品种来看,聚酯产品的开工情况跟行业现金流相关性密切,其中,短纤和瓶片现金流均呈现前高后低格局。一季度表现较好,二季度之后开始逐渐回落,7-8月短纤和瓶片现金流曾一路达到负值。随后在供给端开工负荷下降下,供需局面有所改善,现金流才得以提升。四季度以来,短纤现金流抬升,不过盈利空间仍不甚乐观,而瓶片市场一路高歌,在现货偏紧局面下利润大幅走高。涤纶长丝市场上,品种的现金流波动也较大,其中FDY差于POY和DTY。1-11月数据来看,长丝POY利润最好,达到482元,DTY与去年相当,达到377元,FDY平均现金流为258元。年内长丝各品种库存中性偏高,FDY库存压力最大。在大环境不佳的背景下,聚酯长丝厂家能做到盈利状态较为不易。一方面,聚酯环节自身的增产压力小于产业链中其他环节,另一方面,目前聚酯行业内产业链配套产能占比较多,企业对于库存的管控能力较强。下半年在厂家库存较高时,进行降价促销以便去库。而短纤库存相对而言压力不大。

出口方面来看,长丝、短纤上半年出口偏好,7月之后受海运费较高影响,长丝、短纤出口明显萎缩。1-10月长丝累计出口226.5万吨,较去年增加7%;同期短纤累计出口为68.79%万吨,较去年增加9.4%。而聚酯瓶片在今年5月之后出口明显提升。1-10月瓶片累计出口为241.97万吨,同比去年增加26.3%。出口量约占产量的28.5%。当前海外仍受疫情困扰,若后期有所好转,聚酯出口将再有增加预期。

2022年,聚酯环节有900多万吨的新产能预计投产,然而部分装置的不确定性较强,按照近两年的实际投产进度来看,可能最终会有所折扣。然而,聚酯新增产能依然以产业链装置的配套为主,此类装置释放概率较大。按照近三年平均7%的增速来看,明年依然有近500万吨的装置有望投产,聚酯仍然有望成为产业链中表现较好的环节。

(二)、短纤:供需矛盾不大,关注加工费阶段性机会

据隆众资讯统计,2021年原生直纺涤纶短纤共投产80万吨(其中包含中空和低熔点短纤),年末来看在产产能872万吨,较去年增加10.1%,下半年受双控限电限产及利润不佳影响开工走低,累计产量与去年相当,约680万吨附近。从后期的产能投产规划来看,待投产产能依然较多。其中新凤鸣、四川能投以及宿迁逸达的装置都有原料PTA的上游配套。

由于直纺涤纶短纤与高强仿大化的下游领域存在较高的重叠,当二者价差小于1000元/吨时,再生短纤的替代优势就会明显减退。2017-2020年,原生短纤价格在原料带动下逐步走低,与再生短纤的价差收敛,我国再生短纤的替代优势逐步减弱,不论是产能还是产量均呈现下滑态势。2021年以来,除了10月短纤价格拉涨后与再生价差扩大之外,大部分时间原生与再生的价差在1000元以内,原生短纤价格优势依然明显。

在半光1.4D直纺涤纶短纤下游消费中,混纺纱的占比约65%,纯涤纱占比为35%。混纺纱中主要是两种规格,涤纶占比为65%,部分是80%。当棉花或粘胶价格大幅波动时,混纺时加入短纤的量会相应进行调整。由于所调整的比例空间有限,对价格的直接影响作用也不甚明显。2015年以来棉花与短纤的价格走势相关性为只有0.48。今年棉花与短纤的价差一路走高,而短纤受原料的影响价格较弱。

下游来看,不论是纯涤纱还是涤棉纱行业,各指标都表现良性。纱厂的成品库存较去年明显下滑,同时开工率尚处于偏高水平。今年年初短纤价格大幅攀高,吸引下游纱厂大幅备货,不过随着后期短纤原料的回落,下游厂家备货热情减弱,自身原料库存保持在良好水平。从纱厂的加工利润情况来看,按照4000固定加工费来算,纯涤纱的加工费基本有1000多元的盈利。同样涤棉纱加工费也基本在6000以上的较好水平,盈利状况良好。

短纤期货因为接近于下游,对下游市场要敏感一些。期货上市之后,市场的参与主体多了期现贸易商。从物理库存上来看,短纤厂家的库存天数较往年明显偏低,但实际上部分是在期现商手中,并未被市场所消化,短纤实际库存并未显现。

年初因对后疫情时代下游偏好的预期较高,短纤加工费大幅走高。二季度之后随着市场跟进不佳,短纤加工费一路下滑,7-8月降至盈亏线以下,随之而来的是各厂家相继检修挺价。而9-10月江浙地区聚酯厂家遭遇限产限电,短纤厂家下半年以来开工处于偏低水平,供需压力的缓解,促使加工费有所修复。明年上半年,短纤投产压力尚且不大,且下游纱厂库存中性、开工负荷处于高位,且利润表现良好,在此背景下短纤期货不过分悲观。随着后期新产能的投产,供给压力或降低行业利润,明年短纤加工费或呈现前高后低的局面,绝对价格跟随原料波动。

(三)、终端:内销有望继续抬升,出口弹性较大

9-10月江浙地区双控趋严,下游织造企业能耗较高,织机和加弹机开工率大幅回落,恰逢国内双十一需求高峰,坯布库存借机出现明显回落。近期随着限产限电的逐步恢复,厂家开工有所提升。上半年轻纺城成交恢复至往年正常水平,下半年成交放缓,四季度有所恢复。从社会消费品网上零售数据来看,居民在穿着上消费弹性较大,去年下半年需求修复较好,并延续至今年年初,下半年增速逐步回落。

1-10月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社会零售额同比增长17.4%至10861亿元,主要由于去年疫情之下数据偏离正常水平,和2019年相比的话,1-10月纺织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2.23%。上半年内销市场纺织服装的当月销售值表现不错,7-8月淡季差强人意。今年9-10月,双控政策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布料价格跟随走高,不过随着限电放松以后产能回归,订单缺乏持续增长力,内销表现不及去年同期。总体来看,内需市场呈现弱复苏现象,未来趋势有望延续。
尽管海运费价格偏高,2021年海外消费复苏,出口依然有明显增长,尤其是服装表现亮眼。2021年1-11月纺织品出口1176.8亿美元,同比下降9.1%,较2019年同期增长19.8%;1-11月服装出口15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5.2%,较2019年同期增长12.2%。近期新型毒株影响市场信心,如果再次蔓延将对需求有所抑制;而如果未来能够及时研究出新的疫苗并普及,海外市场料将延续转好态势。

六、2022年行情展望及策略

PTA方面,从2022年的投产情况来看,浙石化PX新装置已在2021年末释放,明年上半年PX几乎没有新产能待投产,PTA方面只有逸盛新材料二期的新装置,故我们认为2022年上半年PX-PTA的投产压力不大,PX与PTA的加工费都不宜过分悲观。随着下半年新产能的大规模释放,PTA市场加工费将再次面临考验。从当前市场的结构来看,偏低的加工费局面难以改善,部分中小装置重启困难,未来老旧装置将失去竞争力,市场格局将会重新分配。PTA绝对价格或跟随成本波动,整体来看供需局面上半年要好于下半年,加工费波动区间预计在250-600之间。

MEG方面,同样也处于扩张周期中,边际供给来自于煤制装置,2021年受原料紧张及利润不佳压制,煤制开工负荷较低。一旦市场利润有起色,煤制装置负荷将提升。新产能里煤制装置投产依然较多,可能会延迟投放,供给增量不甚乐观。而石脑油制MEG依然是主要观测的成本线。2022年上半年有四套一体化装置计划释放,MEG供给压力较大。2021年海外装置运行不稳定,进口回落,港口库存中性偏低,若新产能释放,MEG上半年累库压力较大。下半年供给增量体现,仍不做乐观预期。整体来看,乙二醇价格波动重心将跟随原料市场,关注油价煤价的波动,以及阶段性供需走强带来的反弹抛空机会。

短纤方面,因价格中原料占比较大,受成本波动明显。同时短纤在产业链中最接近终端,对终端市场的感知比较强。2021年初在需求的拉动下,短纤加工费大幅走高,然二季度之后因下游跟进不足加工费出现明显下跌。目前下游纱厂各指标良好,短纤供需在产业链中尚好,2022年上半年加工费或有所抬升。后期随着供需压力的加大,加工费或震荡走低。


七、风险提示

油价大幅波动、海外疫情的超预期变化、新装置投产不及预期。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
责任编辑:任萍

东纺云APP

绸都网微信

布工厂微信

绸都网抖音号

商务合作

0512-63506703

推广热线

0512-63599692

传真

0512-63506703

知识产权保护与咨询:QQ713892624 电话:0512-63482602(吴江)、0512-63554078(盛泽)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