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商家与消费者共同期盼的“双十一”,已经结束。不同以往的是,今年购物狂欢的背后隐隐透着来自市场上游诸多负面因素的扰动。电商预售成绩突破新高的背后,不单是消费者沉寂一年的购买力的集中爆发,更是来自于市场终端对上游形势的担忧。
例如关联到纺织、服装和日用品等消费品的棉花原料价格近几月持续涨高等因素,双十一期间被消费者视为囤货“窗口期”——原料等成本高企已然压低了商家利润,待火爆促销过去,恐怕市场上将会迎来涨价潮。
材料涨价,引发部分商品价格波动
从10月20日开始预热的双十一,在11月1日开售。天猫双十一第一波,仅1个小时就有2600个品牌成交额超去年全天。京东平台4小时内售出超1.9亿件商品。李佳琦、薇娅两位头部主播则在预售当日直播间销售额总计达到189亿元,相比去年均有数倍增长。
线上双十一预售可谓是红红火火,而一位主播直播间的常客却对记者表示,这波囤货不仅是图便宜,更是怕涨价。消费者小袁说道,“看新闻的时候,关注到大宗货物也在涨价,尤其是一些原材料。趁着双十一买东西也是怕之后相关产品会跟着涨价。毕竟今年连蔬菜也越来越贵了。”
国内工厂面临“双限双控”、物流涨价、外贸订单大量回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石油和铜、棉花等原材料价格都处在较高水平。一些包装辅材、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快消品牌早已按捺不住,宣布调高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

洽洽瓜子于10月22日宣布部分产品提价8%-18%;
海天味业宣布在10月25日将主要产品价格调高3%-7%不等;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咖啡等也开始酝酿或已着手提价;
宝洁与联合利华两大卫生护理巨头企业也公开表示将提价。
不仅如此,国内家电企业因受金属和化工等原材料限制,以及面临“缺芯”、缺面板等现状,成为涨价的先行者。继电视率先提价后,美的、TCL等企业从年初开始也陆续上调冰箱等产品的价格,涨价最多达到15%。
涨价范围扩大,棉制品企业受波及
十月以来,棉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况。期货方面,郑棉一路走高,最高涨至22960元/吨,创近十年高点;而棉纱最高竟达到30510元/吨,创上市来新高;花纱现货价格方面跟随期货也有2000元以上的上涨。
据了解,目前纱价若按纺纱周期20日前棉花原料价格来算还尚有利润,但以当前盘面来算,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棉花的下游主要是通过纺织工厂加工成的混纺纱、棉纱等,再根据具体需求方向制成不同的面料。市面上童装、母婴生活用品、女性用品、内衣袜子、家居等产品使用棉花较多。)

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原材料的涨价影响全产业链。虽然不少快消品已经涨价或将要涨价,但是同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纺织类成品的销售价格也受到波及。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是全国主要的毛巾生产基地之一,市面上有三分之一的毛巾产自高阳。一位毛巾品牌商说道,工厂开工受到限电、限产影响,制造时间延长,“一方面是原材料涨价,一方面是限电,印染厂家已经上调了染费出库的价格,最多的每锅上调15%。”
单一原料价格上涨影响有限。但过去一年不只是棉花价格高,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的增加都已经影响到了制造企业。成本变高的情况下,还要付出更多仓储成本的批发客户宁愿少下单,订单也减少了。
全棉消费品或将出现涨价情况
一直以来都有日用品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在标榜“纯棉”时仍混入成本较低的化纤材料。相比之下,主打健康与品质的全棉制品,虽然成本较高,受棉花涨价影响也更直接,但其舒适、安全的产品特性依然是消费者选择时的决定性因素。大众在消费时则应当注重辨别棉与非棉的差异。
100%全棉“健康生活”的概念也逐渐破圈。近年来的“6·18”和双十一期间,全棉的母婴及个人护理等品类颇受欢迎,从面向特定客户群扩展到大众适用,成为市场当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对健康和环境友好的全棉制品,正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用品。

分析人士表示,从棉花的价格走势来看,未来除发生重大异常事件,否则棉花价格预计半年内将继续维持高价位运行。这也意味着,终端的全棉制品价格最终仍会受到波及,只是时间问题。从今年双十一销售的情况来看,近期全棉制品的价格仍相对稳定、合理,对消费者而言,可以说是处在囤货的“窗口期”。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