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织造“冰火两重天”?涨也不是,不涨也不是!
“今年生产成本上涨得太猛,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一位纺织企业家对中国纱线网说,原料上涨以及限电限产、运费等成本的上升,企业被夹击得比较厉害。
在原料不断涨价的成本面前,今年下半年以来,“涨价”几乎也已经成为纺企的常态,越来越多的纺企发布涨价信息,甚至出现一个上午棉纱涨1000元的事情,在原料涨价预期下,甚至有些贸易商加杠杆囤货,就是为了赌一把行情。与上游热火朝天不同的是,下游织造企业尤其是南通等限电限产严重地区的部分织造企业,上游涨价本就传导不畅,叠加限电限产影响,日子真的是难上加难。
国庆节后,由于籽棉收购价格预期较高以及资本入场,郑棉从9月24日的17515元/吨最高涨到10月15日的22855元/吨,涨幅超30%,同时棉花期货涨幅超过棉纱期货,9月24日到10月15日棉纱主力合约收盘价涨幅超22%,国内棉纱涨幅超过了进口纱。

图:近期棉花期货市场表现
进入十一月,受前期限电限产影响下游织造产能萎缩,叠加10月15日之后棉花期货涨势不再,籽棉收购价也降了温,价格明显下跌,织造、纱线端开始出现累库,近期,河南、江苏、浙江等地放松限电,减停产现象大幅减少,企业产能逐渐恢复,目前中小型纱厂开机率已上升至80%左右,除全棉50S及以上高支普梳、精梳纱订单尚可外,40S及以下支数全棉、涤棉纱仍在小幅累库。
与前期一片“涨”声不一样的声音是,近期,业内出现纺企“降价”销售的消息,从原来的门前“车马喧”—抢着在原料涨价前要棉纱,到现在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短短半个月,仿佛换了人间。而小纱朋友圈原来那些热火朝天卖纱的业务员们最近也有些情绪低落。虽然现在新疆籽棉价格下降了,北疆收购价已跌至9.5-9.7元/公斤,南疆阿克苏地区机采棉收购价10.4-10.5元/公斤,但是纺织企业仍然难以接受这个价格,认为新棉价格有点高。

采棉机在棉田里作业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从长期来看,原料价格整体处于高位上升态势,新棉价格这么高,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心理非常矛盾。根据往年经验看,后面还有12月面料企业补库的“小阳春”,下游企业本来就难赚钱,但是原料成本那么高,我们到底是涨价还是不涨价呢?

且目前看来棉花期货在21000元取得较强的支撑,自10月20日,郑棉已近两周围绕在21500元一线震荡,在美棉供需偏紧、价格预期偏强下,再加上今年轧花厂前期收购成本远远高于当前市场销售价格,棉花仍有可能上涨可能。”
“风平浪静”下暗潮汹涌,贸易摩擦、传导不畅、产品累库……
随着多地“拉闸限电”陆续放松,织造厂、纺纱厂询价也有所回升,相信随着更多地区“限电限产”的放松,产能陆续释放,前期拉下的生产,将会重启,目前织造厂已陆续启动原料补库,纺纱厂已进入等待期,或许会有新一轮行情启动。但如果原料成本不能顺利传导至下游,并因此影响下游需求,那产品累库现象将加剧。
受国际市场需求回暖以及部分海外订单回流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良好增长,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2275.9亿美元,同比增长5.6%,增速较上半年放缓6.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2%。服装出口形势好转明显,前三季度服装出口额达1224.1亿美元,同比增长25.3%,是2010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水平,两年平均增长4.2%。
但是目前中美贸易存在新的变数,未来两国关系走向存在不确定性,一旦遭遇“黑天鹅”事件,风险也随之而来,对外贸将造成的非常大的压力,刚刚遭遇美国黑手的光伏企业隆基股份或许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这种局面也是我们业内非常不想看到的。国外方面,1-8月,美国自印度进口的棉床单和毛巾增长至50%以上,而从中国进口的类似产品则下降明显。
“原料脱离下游需求涨价”是困扰纺织产业链的一大现象,也是纺织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而在“原料涨价”下也显现出不少行业现状。
行业现状
“原料涨价”在各个行业普遍存在。今年以来大宗商品都呈现大涨的现象,化工如磷、煤炭等都在涨价,甚至连食品都在涨价,伴随着全球货币的持续超发,涨价潮已经从大宗商品逐步走入终端消费产品层面,海天酱油、恒顺香醋、洽洽瓜子、安井鱼丸等食品/调味品一个接一个提价,原料涨价已是所有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原料涨价”现象中,无疑上游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下游织造企业、服装企业处在产业链“鱼尾”部分,在原料高企下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亏损现象。“原料涨价”能否向下游顺利传导,是业内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已成为纺织产业能否更好更健康发展的关键。
作为上游企业,为了行业有更长远的发展,也希望可以适当让利给下游,只有大家都有钱赚,才会走得更长远。
一般而言原料涨价带涨全产业链,但是企业不希望原料暴涨。“原料涨价”下,当上游生意好做时,有些下游企业想要货都要不到,面临着行情好的时候“没货,生意难”,而行情差的时候,甚至可能出现低价倾销、恶性竞争的现象,在原料涨价的压力下,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管理运营能力,更是企业的诚
短期来看,原料持续涨价,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生产经营的压力加大,需要更多的资金来采购原料,在原料价格频繁波动下多采取随用随买的方式,并会适当控制产能,导致生产成本也会提高;从原料结构上来看,棉花与短纤价差过大,企业会减少棉花配比,加大产品中粘胶、涤纶等化纤原料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化纤原料的用量和占比,降低棉花总需求;由于原料成本过高,低支纱利润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加大中高支纱的生产,中低支纱市场份额将继续向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长期来看,原料高企形势下,利润低、竞争力低的企业的经营将趋于艰难,优质企业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力将继续提高,行业内优胜劣汰的进程将加速,未来的行业,或许会多一些巨无霸优势企业。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