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产业观察>>正文

精梳落棉与成纱质量的关系及控制

来源:中国纱线网 | 作者:中国纱线网 | 时间:2020-07-20 09:56:09 | 订阅《东方纺织》周刊

落棉率与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紧密相关。制定合理的精梳落棉率控制方法,在保证成纱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精梳落棉率,是企业降本增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精梳落棉率的控制

1.1 最佳的精梳落棉率的控制水平

1.1.1 精梳落棉率与纱线档次的界定

通常精梳落棉率小于12%的精梳工艺也称为半精梳纱,这种精梳工艺主要是排除须条中的大量短绒。普通精梳纱线的落棉率介于12 %至18 %之间,高档精梳纱线为18 %至22 %之间。而落棉率在22 %以上时通常是采用双精梳工艺,用于生产200-300英支(JLC2.9tex- JLC1.94tex)特细号纱线,用于制作高档高密弹力轻薄色织制品。

1.1.2 落棉率与精梳条质量的变化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精梳落棉率的升高,精梳条中的短绒率、棉结、杂质数量大幅度下降,但当精梳落棉率超过一定水平后再继续升高,精梳条质量的改善幅度开始变缓甚至持平,因此,落棉率与精梳条质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见图1。

▲图1 精梳落棉率与精梳条质量指标的关系

1.1.3 落棉率与纱线质量指标的变化关系

纱线强力、条干均匀度随着精梳落棉率的增加而改善,其中成纱疵点的改善幅度很大,精梳落棉率在10%以内时,成纱疵点改善效果随着精梳落棉率的增加而显著提升。但是精梳落棉率增加到一定程度(经验值为15%左右)后,再增加成纱质量的改善幅度趋缓,见图2。

▲图2 精梳落棉率的增加与成纱品质的关系

1.1.4 影响精梳落棉率的因素

(1)工艺调整:落棉隔距、锡林梳理隔距、给棉方式、给棉长度、小卷定量、准备工艺总牵伸倍数、主风道负压大小、锡林定位、钳板开口量、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等。

(2)梳理元件:锡林、顶梳的产地、规格、针齿密度、锡林齿面角、总梳理点以及钳板、皮辊、毛刷状态等。

(3)原料波动:在原料批次变更后,纤维长度发生了变化。

(4)温湿度:温湿度过大或过小等。

1.2不同工艺下的精梳落棉率与成纱质量的关系

1.2.1 细绒棉品种精梳落棉率与成纱质量对比试验

品种:JC18.2tex,原料:优质细绒棉,JSFA286型精梳机,速度:280钳次/min,棉卷定量:72g/m,给棉长度:5.2mm。试验结果见表1。

从表1的试验数据可知,生产细绒棉品种时,精梳落棉率从19.6%降低到15.6%,成纱常发性纱疵变化并不大,单强略有增加。

1.2.2 长绒棉品种精梳落棉率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品种JC7.9tex,原料:100%新疆长绒棉,E65型精梳机,速度310钳次/min,棉卷定量71g/m,给棉长度4.3mm,试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的试验数据可知,生产100%优质长绒棉品质时13%左右的精梳落棉率成纱质量已经处于临界点,在满足客户质量要求的情况下,再提高精梳落棉率对提高纱线品质的帮助已经不大了。

1.2.3 不同工艺条件下落棉率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品种:JC5.2tex;原料:70%长绒棉/30%细绒棉;机型:E65。锡林为S+U 9605/90°和Graf Primacom/111°,试验结果见表3。

从表3的试验结果可知,锡林齿面角由90°改成111°,梳理面积增大了23.3%。总梳理点由3.24万齿增加到4.27万齿,增加了31.8%,筒纱棉结/千米、IPI(L)、IPI(S)都有明显的改善。因此,合理扩大锡林齿面角,增加精梳机锡林的梳理度,采用前进给棉工艺并配置4.7mm的给棉长度,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1.2.4 落棉率台差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品种:JC9.7tex,原料:100% 新疆长绒棉,机型:E65,速度350钳次/min,棉卷定量72g/m,给棉长度4.3mm。

方案1:末道并条6根落棉率为16.58%的精梳并合。

方案2:采用3根落棉率为16.58%的精梳条和3根落棉率为14.62%的精梳条并合。试验结果见表4。

由表4的试验数据可知,精梳机落棉率的台差较大,会造成成纱质量的较大波动。

1.2.5 大小棉卷搭配使用对精梳落棉率和精梳条重量的影响

大、中、小棉卷搭配使用对精梳落棉率和精梳条重量的影响分别见表5、表6。

从表5、表6的试验数据可知,棉卷长度对精梳落棉率和精梳条重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大小卷的合理搭配使用,可以有效地减小精梳条重量的波动。为此,应定期进行落棉试验、实施精梳大小卷搭配使用,控制各机台以及机台各眼之间的落棉率差异,尽可能使精梳落棉稳定。

1.2.6 设备运行状态对落棉率的影响

棉卷粘连会导致各机台、眼间的落棉率出现差异,甚至会造成输出台板自停失灵,引发机械事故。

锡林、顶梳嵌花会影响梳理效果,造成落棉率升高,增加纺纱成本。

适当增加锡林前梳理区的齿条密度,加强前区的梳理功能,在保证成纱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精梳落棉率。

1.2.7 锡林定位及钳板开口量的对落棉质量影响

品种:CJ14.6tex,配棉:100%细绒棉;机型:SXF1272,锡林型号:5015(111°),车速:320钳次/分。试验结果见表7。

从表7的试验结果可知,锡林定位提早(35.5分度),落棉率降低、落棉中长纤维含量减少、落棉短绒率增加,落棉质量提高,有利于节约用棉。钳板开口量增加(21mm),落棉率、落棉中长纤维含量均有所增加、落棉质量下降。

1.2.8 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工艺的优化

搭接刻度对落棉率的影响见表8。

由表8可以看出,说明搭接刻度向-2方向调节,精梳落棉率较低、落棉短绒率较高,对有效纤维损失较少,有利于节棉,但精梳条短绒率略有增加。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因调节搭接刻度而导致的落棉率增加,其增加量全部是长纤维,调整不当会造成纺纱成本的急剧增加。

1.2.9 顶梳针齿密度对落棉率的影响

品种:7.3tex,原料:100%长绒棉,棉卷重量:70g/m,给棉方式:后退给棉,给棉长度:4.3mm,机型:E65型机;车速:350钳次/min,试验结果见表9。

从表9的试验数据可知,增加顶梳齿密可改善成纱IPI值。

1.2.10 增加锡林前区密度并适当缩小锡林梳理隔距的试验

原料:长绒棉,锡林品牌:JZX-4TC,车速:350钳次/min,机型:E65。

方案1:第一组齿条齿密度为:20齿/cm2。

方案2:将第一组齿条齿密度为:43齿/cm2,并适当缩小锡林的前区、最紧点和后区的梳理隔距。试验结果见表10。

从表10的试验数据可知,增加前梳理区的齿条密度并适当缩小锡林梳理隔距,有利于清除细小棉结,使精梳条的单根纤维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提高精梳梳理质量减少精梳落棉率的技术措施

2.1生产工艺技术管理

(1)优化精梳准备工序牵伸倍数,预并采用5~6根并合,后区牵伸1.6~1.8倍,总牵伸5~6倍,尽可能伸直前弯钩纤维,条并卷机总牵伸控制在1.5倍以内,准备工艺的总牵伸倍数控制在8倍以内,在满足纤维伸直度的情况下,确保精梳退绕过程中棉层之间不发生不粘连。

(2)精梳机对落棉率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特性,当精梳落棉率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时,通常是前道各工序出现了异常,因此,不要为了完成落棉率指标而机械地降低精梳落棉率。应做AFIS测试仪试验,检测生条、精梳条短绒的含量。根据检测的实际情况,再做相应的调整。

(3)精梳落棉控制的关键是提高落棉质量,即尽可能提高精梳落棉短绒率。要从工艺上机及梳理器材方面入手,避免梳棉、精梳工序梳理过度而造成生条、精梳条短绒率的增加,同时要控制开棉、清棉、梳棉及精梳工序棉结、短绒的清除效率。

(4)部试验室每周应检测一次落棉率,台与台之间的落棉差异控制在±1%以内。严格执行各工序定台供应制度、精梳大小卷合理搭配制度。缩小精梳机落棉率的台差、眼差。正确的测定落棉眼差的方法是:把8个眼的喂入小卷分别用电子秤称重,记录下每个小卷的重量,分别收取每个眼输出的条子,开车运行10分钟以上,取出每个眼的棉条称重,再把每个小卷称重,这样就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每个眼的落棉率和总落棉率。

2.2保证精梳机梳理质量的一致性

精梳机上机工艺的一致性直接影响精梳机的台(眼)间的落棉率差异、精梳条重量不匀率、棉结杂质和短绒率的一致性。精梳工序要求钳板初始位置、钳板开口量、锡林托架定位、锡林梳理隔距、毛刷鬃毛的状态及毛刷与三角气流板间隙、毛刷插入锡林深度、落棉主风道及各眼支风道负压、台面喇叭口尺寸、顶梳高低进出隔距、给棉弧形板进出隔距、给棉罗拉两端棘轮的齿向、皮辊两端的压力、牵伸罗拉隔距等工艺参数保证上机的一致性。

三、结语

现代精梳梳理工艺中,采用重定量、高速度、低落棉、前进给棉工艺,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前进给棉已经成为现代精梳机上机工艺的首选。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
责任编辑:任萍

东纺云APP

绸都网微信

布工厂微信

绸都网抖音号

商务合作

0512-63506703

推广热线

0512-63599692

传真

0512-63506703

知识产权保护与咨询:QQ713892624 电话:0512-63482602(吴江)、0512-63554078(盛泽)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