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已经从基础型向科技智能化转型。智能加热作为智能穿戴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受冬奥潮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开始关注和转型做智能电加热服。那么,加热技术该如何选择呢?碳纤维、石墨烯、碳纳米管,时下三大热门技术,谁更适合在服装产品中应用呢?
智能加热穿戴风口已来

(图源自:科普中国)
2018平昌冬奥会,美国国家队身穿拉尔夫·劳伦(Ralph Lauren)研发设计的电加热夹克亮相开幕式,引发各国瞩目,并迅速掀起购买风潮;

(图源自:国家速滑馆效果图)
2022北京冬奥会,中国奥组委、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大力推进智能电加热服装项目,积极促进国内电加热技术的发展。
受冬奥潮流的影响,传统服装产业加大了对智能电加热服的投入。

(图源自:各大品牌宣传图)
2019年秋冬电加热服市场,格外热闹:
以安踏、李宁、361°为代表的运动型品牌;迪桑特、劲霸、太平鸟、雅鹿为代表的休闲型品牌;小米90分、风谜为代表的互联网型服装品牌,均根据自身的产品定位,推出了不同类型的智能电加热棉服/羽绒服。
科技感十足的加热功能,舒适的加热体验,符合品牌个性的时尚设计,让这些加热服,一投入市场,就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各大品牌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阿里集团智能制造事业部联合顶级流量网红,紧跟智能加热穿戴的潮流,创新型地开发出了智能暖宫裤:仅需一个充电宝,就能轻松温暖小腹的设计,受到了女孩子们的热捧:上市一夜,就热销了30000条!

冬奥会为智能穿戴产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而品牌们的智能加热产品试水成功,也增强了服装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信心。智能加热穿戴的风口已来。
服装加热技术应该怎么选?

电加热服的实现方式,主要是将发热元件、控温装置、安全保护装置等通过导线连接成电路,并利用电源控制服装内部的电热元件,从而将电能转化成热能,实现主动给热的目的。其中,发热元件是电加热服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
目前,服装加热领域主要应用的发热元件有3种:碳纤维发热片、石墨烯发热片以及碳纳米管电热膜。

实现电加热的方式
·碳纤维
由多股极细的碳纤维丝拧成一股绳状,加电压,用软布封装即可。碳纤维本身是由片状的石墨微晶不规则地堆砌而成,其具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但这种结构,也让碳纤维的力学能力下降,韧性变差,弯折时,部分纤维丝会发生断裂,致使电阻变大,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或直接不能工作等现象。

·石墨烯
石墨烯实现电加热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将其做成浆料,涂布在一个基底上面,形成面状导电层。为了保持电阻的相对稳定,基底一般会选择较为硬的材质,这就致使整体质感硬、厚,易在弯折时断裂。

·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使其可以自组装形成网络结构的薄膜,而不需要任何基底的支撑,自支撑的结构使碳纳米管薄膜具备非常好的柔性,并兼顾非常好的力学强度,可以任意弯折并保持稳定的结构和电学性能。后期仅需在薄膜两端加电压,用软布封装,即可通电发热。

三种加热材料性能测试

注意:局部温度过高,极易造成烫伤,甚至是起火。

经过水洗测试数据显示:石墨烯加热片,可支持标准水洗10次左右;碳纤维加热片支持10-20次标准水洗;而碳纳米管加热片(薄膜)在标准水洗40次后,性能依旧稳定。
(测试数据仅供参考)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