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品牌化意识的增强,客户对细小纱疵的要求越来越严。因此,分析纱线上细小纱疵的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控制,是纺织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重点研究的技术课题。
01
保证梳理质量,提高纤维三度是减少细小纱疵的关键措施
保证纤维良好的伸直度、分离度和平行度,减少纤维损伤,降低生条短绒率,是减少成纱细小纱疵的关键措施,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梳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1 锋利度与平整度关系的把握
在分梳过程中,锡林以很高的线速度对纤维进行穿刺梳理,所以对锡林来说,锋利度是最重要的。金属针布磨砺容易产生挂花现象,所以对锡林、道夫针布最好不要平磨,只要对非工作区(两端)的高针进行处理即可。
活动盖板的主要作用是对纤维进行有效的握持,以使锡林对纤维进行穿刺梳理,而盖板在包卷及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形,所以对盖板来说,平整度更为重要。因此要严格控制盖板的根差与台差,必要时必须通过磨砺来解决盖板的平整度问题。
1.2 不同的原料对针布的敏感性
对纯棉品种来说,盖板针布对梳理质量的影响最大。
对涤纶纤维来说,锡林针布对梳理质量的影响最大。
对纤维素纤维来说,道夫针布对梳理质量的影响最大。
1.3 线性梳理模式对气流控制的要求
稳定有序,防止干扰
理想的梳理模式是“线性”梳理模式,即纤维在梳理过程中不产生横向移动、不产生纵向卷曲。纤维从被刺辊抓取一直到凝聚到道夫上面,以及返回的纤维在大漏底内部,横向位置不应发生变化,纤维在刺辊向锡林转移、锡林向道夫转移的过程中,以及返回的纤维在大漏底内部,尽量不产生纵向卷曲。
梳理区静压变化是产生纤维横向移动的主要原因;梳理区产生涡流将严重影响纤维结构,造成纤维混乱。因此,控制梳理过程中气流静压的变化、防止梳理区产生涡流是完成“线性”梳理模式的必须条件。
积极诱导纤维的转移和伸直
刺辊与锡林上下两个三角区静压分布对纤维转移起着诱导作用。保持靠近刺辊一侧的静压略高于锡林一侧的静压,有利于纤维向锡林转移。
严防涡流的产生
严防气流的横向移动
严防压力的突变
涡流产生的原因是气流受阻,附面层内外层速度差异过大,隔距变化过大造成的动、静压转换剧烈。因此,隔距设置要做到“渐进梳理”,防止“突增突减”,以防纤维损伤和产生局部涡流现象,造成气流混乱、梳理质量差的问题。应密切关注受阻点气流的合理疏导;防止附面层速度差异过大;保持梳理过程中“微正压”状态,防止压力过高产生突变。需要重点控制刺辊-锡林三角区、锡林-道夫三角区、大漏底这三个区域气流五个要素的合理分配与布置。
固定盖板与棉网清洁器
对“线性”梳理模式的作用
固定盖板对“线性”梳理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纤维横向运动、均匀梳理区气流、对纤维运动起到诱导作用;棉网清洁器对“线性”梳理的主要作用是疏导梳理区气流,保持梳理区静压正常。因此,在机器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固定盖板与棉网清洁器的主要作用,合理布置两者的相对位置,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原料的输送方式
原料的输送方式采用“吸”比采用“吹”更有利,特别是梳棉机筵棉送到给棉罗拉处尤为重要。
02
IPI细小纱疵(-40%细节、+35%粗节)的成因与控制
为探讨-40%细节、+35%粗节的形成原因与控制措施,我们分别从原料、纺纱形式、牵伸形式、牵伸器材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试验。
原料、纺纱形式与-40%细节、+35%粗节的关系
在相同配棉、相同粗纱定量的前提下,我们采用不同的纺纱形式来生产40支纱线,以对比分析原料和纺纱形式对-40%细节、+35%粗节的影响,试验结果见表1(表中的数据为十次试验的平均值,下同)。

从表1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1)精梳纱与普梳纱的-40%细节、+35%粗节差异较大。
(2)-40%细节与纺纱形式关系不大。
(3)+35%粗节与纺纱形式关系极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40%细节、+35%粗节与粗纱须条中纤维的短绒含量密切相关。-40%细节与纤维整齐度相关。
(2)+35%粗节与纺纱形式密切相关。由于紧密纺前区的集聚作用,抑制了短纤维在前区扩散形成的粗节,对+35%粗节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牵伸倍数对-40%细节、+35%粗节的影响
在相同配棉、不同粗纱定量的情况下,采用同样的牵伸形式,生产紧密JC40S纱,试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同样的牵伸形式下,一定范围内牵伸倍数的改变对-40%细节、+35%粗节的影响较小,但总体趋势仍然是随着牵伸倍数的增加,-40%细节、+35%粗节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
牵伸形式对-40%细节、+35%粗节的影响
在相同配棉、相同粗纱定量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牵伸形式生产紧密JC40S纱,试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改变牵伸形式,加强对细纱前区纤维的控制,对-40%细节、+35%粗节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牵伸器材(胶辊)对-40%细节、+35%粗节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胶辊生产紧密C40S纱,试验结果见表4。

对试验结果的探讨
(1)-40%细节、+35%粗节的成因与纤维短绒含量密切相关,降低-40%细节和+35%粗节的主要措施是减少纤维的短绒含量。
(2)+35%粗节与细纱前区纤维控制能力(纺纱形式、须条抱合力、温湿度等)密切相关,紧密纺对+35%粗节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3)良好的细纱牵伸形式和较好的纤维整齐度,可以减小移距偏差,对-40%细节和与+35%粗节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4)优质器材(特别是胶辊)对-40%细节和+35%粗节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03
突发性对细小纱疵(A1、A2、B1、B2)的成因与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观察纱疵分级图中突发性细小纱疵(A1、A2、B1、B2)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影响突发性细小纱疵变化的影响因素。
温湿度突发性细小纱疵(A1、A2、B1、B2)的影响
图1为在生产SLJT/C40/60 40S纱的过程中,由于温湿度变化,造成主牵伸区纤维扩散而产生的突发性纱疵分级图,图2为该品种温湿度正常时的纱疵分级图。

由图1、图2的对比可知,当温湿度不正常时,会造成突发性细小纱疵(A1、A2、B1、B2)大幅度升高。
生产方式对突发性细小纱疵(A1、A2、B1、B2)的影响
图3-图5分别是相同配棉的纯棉普梳高配紧密纺40S纱、纯棉精梳紧密纺40S纱和纯棉精梳40S纱的纱疵分级图。

从由图3-图5的对比可知,在相同配棉的情况下,纯棉精梳紧密纺40S纱的突发性细小纱疵(A1、A2、B1、B2)数量最少,而纯棉普梳高配紧密纺40S纱比纯棉精梳40S纱的突发性细小纱疵(A1、A2、B1、B2)数量还要少一些。
紧密纺对突发性细小纱疵(A1、A2、B1、B2)的影响
图6、图7分别为相同粗纱定量的情况下,纯棉低配普梳紧密纺纱40S和纯棉普梳的纱疵分级图。

对试验结果的探讨
从上面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可以看出,突发性细小纱疵(A1、A2、B1、B2)变化的诱因,是原料里面的短纤维和温湿度的变化,以及细纱前区纤维的扩散(剧烈牵伸;罗拉、皮辊、皮圈粘带;静电等),产生点在细纱前区。当纤维成熟较差时,问题更为严重。由于紧密纺的集聚作用,对这种类型的纱疵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必须注意的是:此类纱疵经后工序摩擦等作用,级别会发生变化。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