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路,很少有一条路像它这样,如此历经沧桑,又承载了几代人的光荣和梦想。
也很少有一条路像它一样,是几代人如此鲜活的回忆与哀伤。
在新中国成立后将近半个多世纪里,棉纺路承担着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重任,一时闻名遐迩。
但也就在一夜间,这条肩负民族重任的路又悄然陨落,变成了一派景象。
这条逐渐老去的路,好似像秋蝉一般,蜕过了一层皮,仔细看,这里的每棵树、每个角落,都有棉纺人的影子,然而蝉爬上了树梢,这里惟留下一副轮廓精致的壳。
一年一个厂
二十世纪前半叶,郑州棉纺路最大的优势就是盛产棉花。这里“交通便利,销场甚广”,是全国局指可数的大型棉花集散地。
1919年,当时的大实业家穆藕初曾独具慧眼,联合了几家南来北往的沪商,集资200多万两白银(约合人民币:3.6亿元+)在郑州建立了豫丰纱厂股份有限公司,这边是追溯到上个世纪郑州棉纺织工业发展的萌芽时期。

在这段时期,郑州火车站附近,陆续出现了买卖棉花的专业花包厂,数量一度增加,大约几十个占据了街头巷尾。
不久,以日本为代表的洋纱和洋布,开始涌入国内市场,花包厂面临极大的竞争。
1938年,豫丰纱厂在日本侵华期间,遭受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损失惨重,只能被迫内迁,搬到重庆。

1948年上海人吴群祥将自己位于浦东的利民纱厂迁回这里,然而在随后的公私合营的浪潮中,利民纱厂收归政府,吴群祥于是带着120名工人返乡。
1953年,全国财经会议召开。会议上确定了在京广线沿线靠近产棉区的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四个地方同时大力发展纺织工业。

也就是在这一年,豫丰纱厂复工。
吴群祥当年带走的120名熟练工人中有11人,在市政府的邀请下重回这里,他们坐了将近20多小时的火车来到了这座百废待兴的城市“参与建设”。
国家投资1.76亿元,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一口气要建成6家国营全能大型棉纺织厂,总面积约1万亩。
与此同时,为这些棉纺工业配套的,还有大型的印染厂、纺织机械厂和纺织器材厂、提供技术和科技支持的纺织院校,以及运输原料和产品的铁路专用线,连保障职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医院和文化宫也在建设之列。

在建设规划上,从东到西这些一字排开,都用着工业化的标准,呈等面积的长方形,整齐划一;南北以建设路和棉纺路为分界线,将整个厂区分隔成了三部分,从北向南依次是厂区、住宅区和商业区。
棉纺路,似乎浑然天成,如此顺溜,听上去就熨帖工人的心。
1959年,这里的棉纺织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为4.5亿元,比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增长了460倍。
两代棉纺人的爱恨情仇
最早的棉纺路,并没有铺设柏油和石子,下雨时会有泥泞,天晴时尘土飞扬。但有着那个年代的质朴和希望。
这条路如同一根纱,一条线一样,数万人用密密麻麻的针脚将心紧紧地缝在一起。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棉纺路上的棉纺厂陆续地拔地而起。数以万计的纺织工人,踩着轻快的步子,走进轰鸣的纺织车间,他们是那个年代的“棉一代”。

那个年代,年轻人们在这条路上一起走,结成了朋友,甚至成了一家人,攀成了老乡。
随后这条泥泞的、尘土飞扬的路变了,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挤,棉纺路变成柏油路,来这里凭票拉货的拖拉机、货车络绎不绝,整个路面拥挤而嘈杂。
“棉二代”相继踏进来,正值纺织行业经济效益的黄金时期,外贸大力发展,内需急速膨胀,纺织业一跃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也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他们的生活也分外忙碌和殷勤。

不知不觉,时间的轮轴滚近九十年代。
其实,这个年代,“棉二代”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父辈差别并不大,厂子的效益虽然好,生产的节奏虽然快,企业的生产仍然是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安排。
每个棉纺厂都有医院、学校、托儿所、食堂、澡堂,除工作以外,职工们从来不用操心任何事。
1979年至1990年,棉纺路上的棉纺厂飞速最快,职工们安居乐业,他们完成的工业生产总值,比起前三年的总和还要多得多。
其中单就1983年来看,布票供应制度在这一年被国家取消,纺织品开始源源不绝的供应市场,计划经济时代的商品短缺现象已经一去而不复返。
然而也就是如此,好的光景渐渐暗淡下来,过去的飞扬谁能想到会如此短暂?
下岗一条街
和其他几个传统工业领域一样,纺织工业是棉纺路所在的郑州市长期的财政支柱,当初的投入总计5亿左右,但行业从建国以来,向国家缴纳的利税却高达100多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一半。
当年的棉纺厂,年轻人挤破头皮都想进的地方,在就是年初开始变化。

1990年,棉纺织市场出现了几个特征:一、消费疲软;二、原材料紧缺。光郑州,棉纺织行业七八月份就出现大面积停产和半停产。
1996年前后,形势更为紧迫。郑州棉纺行业三年以来连续亏损1.6亿元,亏损面达到97%,陷入坐困愁城的窘境。
企业效益不好,苦的是工人。
原来在全市收入是最高的,但自1994年工资制度改革以后,数年以来,工资不再涨,月薪普遍为400元至600元;对比外围民营纺织厂,工资要高好几倍。

1998年,一件令十万棉纺织工人震惊的事发生了!
建厂时间最长的国棉二厂顶不住生存压力,宣告破产。
之后,其它棉纺厂也陆续传来破产重组的风声。
昔日风光无限的棉纺路,似乎是陡然之间,成了令人感叹的“下岗一条街”。
那时,大街小巷似乎随处可以听见刘欢的歌声:“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那些主动或被动下岗的工人们,也开始豪迈地在街上摆起了布摊。
布摊与布摊连成一线、连成一片,笑声与喧哗盖过了另外一些人的羡慕声。
“要买布,棉纺路!”这句话,居然成了这个时代棉纺路的标签!
棉纺路还是“棉房路”
大批的棉纺厂职工被“买断工龄”后,得了一笔补贴,开始自谋生路。
2006年,棉纺企业开始“改制重组、搬迁改造”。

于是,一个个膀大腰圆的地产大佬粉墨登场。
河南平原控股收购三棉,香港锦艺集团并吞一棉、二棉、六棉,河南盛润集团兼并四棉,南阳宏江房地产拿下五棉,原厂的土地清一色地挂牌拍卖,一个比一个卖价喊得高,时不时地就引起一阵轰动。
房地产商的进驻,把路北大部分老厂区扒掉了,一幢接一幢的高档住宅楼、商场又从原址上拔地而起。

现今,国棉一厂、六厂的旧址上已是高楼林立,新兴商圈锦艺城吸引着各种资本。
而国棉三厂、四厂分别迁往中原纺织工业园区和中牟县白沙镇,国棉五厂仍在进行改造中,而它们的原址,也在积极地规划着地产项目。
因此,棉纺路刹那间似乎成了“棉房路”。
棉纺路上没有了纺织厂,自然也就没了严格意义上“棉三代”。

如果你要寻找棉纺人的历史,棉纺路两旁只剩下空壳,历史越来越消散在时代的浪潮中。
唯有建设路路北各厂住宅区的南出口,还留村着各个厂的门楼,“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自力更生,勤俭建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等金色楹联,在午后的阳光中闪耀着往昔记忆的光辉。
尾声
在改建的初期,项目规划中曾经承诺要保留一部分厂房作为工业博物馆。但这一构想目前看来是落空了,大部分能拆都已经拆除,没拆的只是暂时没拆。
不过,话说了回来,从一无所有到走向过去的辉煌,再到拆的拆,搬的搬,焉能不说是一种别样的新生?
棉纺路似乎也早已看透了这一切。
昔日的广场,如今,成了棉一代喝茶谈天,跳广场舞的地方。
看着欢声笑语,棉纺路,仿佛又回到了它全盛时期的模样。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