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坯布下机后线圈会产生歪斜现象?如何解决?
坯布一般在下机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歪斜现象,即布面纵行线圈与横列线圈的排列不呈直角。这些现象在单面织物上,尤其是平针织物上最为严重﹐双面布不明显。针织物线圈倾斜可分为纵斜和纬斜两种。
1 纵斜
纵斜是线圈沿纵向螺旋形倾斜﹐行业内一般称之为扭力或扭骨,其测量指标称为扭度。纵斜主要由棉纱的捻向和捻度所引起。
1.1 捻向
纱线加捻后单纤维或者股线中的单纱捻转方向,有S捻和Z捻之分。一般捻回方向自下而上、自右至左为S捻,反之由下而上、自左至右为Z捻。单纱用一个字母S或者Z表示。股线用2个字母表示,比如SZ,第一个字母表示单纱S捻,第二个字母Z表示股线Z捻。目前,市面上的针织棉纱捻向大都是Z捻向,在平针织物上,线圈歪斜方向为右方,如用S捻纱,则线圈歪斜为左方。
1.2 捻度
捻度为单位长度内的捻回数,纱线捻度高,则歪斜程度大,捻度低歪斜程度小,如在同一疏密度的平针织物上,捻度高的纱线形成线圈后释放的残余扭力比捻度低的纱线要大。对于针织用纱,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较小的数值。
1.3 纺纱方法
各种纺纱方法不同,形成纱线的形态也不同,因此在线圈歪斜方面也有不同表现。在环锭纺、气流纺及喷气纺3种方法中,环锭纺因成纱结构形态的原因﹐对斜度影响最大﹐而气流纺最小。
在实际生产中,捻向、捻度和纺纱方法相同,但是品牌或产地不同的棉纱,编织成平针织物后,斜度也不相同。例如产地为巴基斯坦的棉纱,成布后的斜度较大,而中国和印度的棉纱,成布后的斜度相对较小。究其原因,与棉花纤维的细度有关,一般棉花成熟度越高,则棉纤维越粗,相应的马克隆值越大,则生产出面料的斜度也就越大。
1.4 原料的选择
涤纶原料有较好的热塑性。涤纶含量超过50%,或组织结构中地组织的主要原料是涤纶的,定形之后,面料的的稳定性也较好,其成衣扭度也较理想。
氨纶比例超过3.5%的面料,或一些特殊工艺的面料,很多需经过预定形和后整理定形两次,甚至三次定形,其尺寸稳定性才较好,成衣扭度相对稳定。
2 纬斜
纬斜是横列线圈在布面水平线方向发生偏斜,其测量指标称为纬斜度。纬斜主要由织机编织路数过多引起的﹐因此,一般工厂解决纬斜问题的方法就是减少设备的编织路数。此外,适当减小纱线的捻度,或者采用S和Z捻的两种原料交织,对降低纬斜有一定的作用。用捻向和圆机转向的不同配合也是降低纬斜度的办法之一,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对于Z捻纱,在顺转机的作用下产生结果是加捻,在逆转机的作用力下产生结果是退捻。一般,在同样的开机路数编织单面布的情况下,逆转机纬斜程度要比顺转机要小。但是对于小毛圈织物来说,由于是覆盖类衬垫组织,所以线圈捻度的加强可以有效控制地纱线圈和毛纱线圈的穿透力,从而改善地纱和毛纱的露底状况,所以小毛圈类织物布面在相同工艺的条件下,顺转机编织的布面较好。
3 扭度和纬斜度的关系
纬编面料的扭度和纬斜度基本是呈反比。成品定形,在斜度和扭度之间进行取舍、平衡。一般成衣厂偏向以纠正扭度为主,允许有一定范围内的纬斜度。纠正斜度或者扭度,都会使缩水率有一定地上升。
色织条纹或提花织物为了消除纬斜,一般采用沿某纵行剖幅的方法(行业称之为“斜裁”),以便裁剪、缝制时能对格对条。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