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盛泽镇一桥之隔的王江泾镇,同样也是长三角地区家庭织机业的发祥地,是中国“纺织名镇”,目前该镇全年织造能力约达25亿米,印染后整理企业11家,加工能力为22亿米。
本世纪初,王江泾镇政府为了提升产业形象、优化交易模式,在结合自身情况之下,开始建设“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下称南纺城)。该项目一期共有商铺近600间,于2009年5月底开张营业,开业当年便完成纺织品交易额38亿元。可以说南纺城在建立初期就寄托了王江泾人和王江泾政府太多的期望,王江泾人希望将南纺城打造成浙北纺织业的经济总部,成为纺织品交易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带动当地乃至周边纺织产业的提档升级。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之间,距南纺城开业很快将满八年,那么现在的南纺城是什么样的情况,有没有达到王江泾人当时的愿望呢?近日,我们特地去往当地,实地的了解了一下情况。
沿着227省道一路往南,用不了多久就到了目的地,我们到南纺城的时候是上午九点半,一眼望去,整个市场内开门的店铺寥寥无几,绝大数店铺都大门紧闭,显得十分冷清,我们在市场内大致的走了几圈,一直到了上午十点多,仍旧是为数不多的一些商户开着门营业,其中有些租户已经不是将店铺用来经营布行,而是用作仓库、酒行甚至美容院、养生会所等他用,许多商铺门口还张贴着招租的告示。
我们也随机走访了几家正在营业的公司,从他们口中得知,南纺城目前的租金极低,一间两百多平米的店铺一年的租金只有两万多,划下来每平米的租金还不到一百!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没有什么人愿意租进来。市场内一位老板坦言:“跟盛泽、柯桥没法比!这里都做的比较小,而且做的产品也是跑量的偏多,很多做的好的都去盛泽开门市部了!”
可以说,南方纺织城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对此,我们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开创初期,政府扶持力度不同
一位在此市场里坚守多年的布老板告诉我们,当年家庭织造业在王江泾兴起,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政府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对萌芽阶段的私营小企业没有给予大力扶持,相反的,盛泽等地政府却对当时刚兴起的纺织经营户们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渐渐的当地的纺织经营户就流向了邻近的盛泽地区,由此导致了整个产业无法形成合力,集聚效应被大幅度削弱。
离盛泽集群太近 织造劣势明显
王江泾的确是浙江主流的织造基地之一,但那是由于浙江的纺织产业整体上是重印染的,所以王江泾的织造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自然就显得“万花丛中一点绿了”,但是王江泾在地理位置上离盛泽的织造集群又太近,与盛泽的差距比较却又明显。一位不愿具名的市场商家对我们分析了其中的差距,他指出差距一是产能的差距:王江泾生产的坯布以磨毛布、牛津布为主,局部还有一些窗帘布,品种上比较单一,虽然有25亿米的年织造能力,但是与盛泽130亿米的量相比还是要少了很多。因此很多人更愿意去盛泽市场拿坯布,因为那里品种更多,价格也更具优势。差距二是产品档次的差距,王江泾当地织造主要以喷水织机为主,大部分设备来自于山东青岛和浙江省内的一些机械厂家,相比盛泽方向的喷水、喷气织机多来自进口而言略显低端,近年来不少工厂还上了二手喷水机,相对来说,当地的纺织品附加值较低、利润较少,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东南亚等国外纺织业的兴起,低端纺织品更是逐渐失去了其竞争优势。
印染环节没有优势
王江泾当地印染行业从数量上来说远少于同省的绍兴柯桥地区,从品质上来说又不如邻镇的盛泽,所以王江泾当地很多印染加工需求都流向了外地。在我们的走访中,就有贸易商告诉我们,如果遇到客户对订单有一定要求,他们一般都会选择把布拉去柯桥或盛泽的染厂进行加工,而在本地做的染色加工一般都是跑量的产品。
织造和印染是纺织品的两大关键环节,但是王江泾镇在这两方面都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王牌”,王江泾虽然也是全国有名的纺织重镇,但要形成大的市场规模,显然也不是靠造一两个纺织城就能解决的,其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