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纺织印染厂位于阿城县城区北1.5公里处,是哈尔滨市纺织、印染大型联合企业之一。
历史发展历程
1967年5月由国家投资833万元动工兴建,定名阿城县纺织厂。
1969年7月建成投产,设计规模为18000枚绵纺锭,并配有1511窄幅自动布机560台,厂房建筑面积为12464平方米。
1972年松花江地区投资1561万元在纺织厂院内动工修建阿城漂染厂。
1976年8月建成投入试生产。
1977年4月正式投产,有职工680人,设计建筑总面积19000平方米,拥有年产能力为2000万米的染整生产线2条。
1977年4月,松花江地委决定将两厂合并,更名为阿城纺织印染厂。
1980年3月划归黑龙江省轻工业局,
1982年9月又隶属于黑龙江省纺织总公司。
1983年6月更名为黑龙江纺织印染厂。
1984年10月划归哈尔滨市纺织管理局。
全厂占地面积9.74万平方米,厂内建筑面积5.68万平方米,厂外办公楼、独身楼、家属住宅等2.42万平方米。
有纺织专用设备770台,印染专用设备50台,纺织印染通用设备223台。铁路专用线3.32公里,站台库853平方米,汽车21台。
主要产品是纺纱、织布、漂染、印花四种。年产能力,纺纱1.6万件,织布l 300万米、印染布4 000万米。
1980年投产的印花生产线,添补了黑龙江省花布生产的空白。经过技术改造,1981年纺纱增到40多种,织布增到20多种,漂染75种,印花144种花色。全厂12个车间,27个科室,1985年职工4 448人,工业总产值5 653万元,实现利润105万元,是我国中等规模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人造纱和棉布行销香港等地。
1977年,阿城纺织印染厂成立后,不断进行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
1982年12月,为扩大坯布自给能力,经黑龙江省纺织总公司批准,扩建织布厂房,总建筑面积为17290平方米,计划新安装布机1000台。
项目于1983年5月破土动工兴建。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将原计划1000台44窄幅织机改为720台GA1515宽幅织机。
前期工程于1985年4月开始安装。后期工程220台织机因资金紧缺延至1987年末才全部竣工。项目总投资1292万元。年产坯布1250万米。
至此,工厂已拥有织布机1280台,其中窄幅织机560台、宽幅织机720台。坯布年产量达到2200万米,织布和印染能力基本达到平衡。
1985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工厂开始自建热电站工程。项目总投资为2491万元。电站规模为35吨锅炉2台,3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2台。年发电量3310万度,年产热量为18.3百万大卡。1986年5月动工兴建。1号机组于1988年10月并网发电。2号机组于1989年3月投入使用。从而结束了工厂缺电少汽的历史。

曾经的辉煌
1987年黑龙江纺织印染厂针对企业管理水平低,技术素质较差的问题,从日本东丽公司聘请4名专家到厂,进行为期半年的技术咨询活动。
日本专家在厂方的配合下,共提出了79项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建议。工厂对日方专家的建议认真研究分析,消化吸收,到年末已落实了60项,使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过去由于织布机运行不够正常,影响出口产品的质量,日方专家抽样,通过48台织布机进行了剖析,从中找出20多个问题,工厂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采取措施,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出口纯棉纱卡其布产品合格率由过去的40%提高到65%以上。
针对细纱机空锭率高的问题,在日本专家的帮助下,引用了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办法,改进了一些工艺,使空锭率由4.1%降低到0.4%,仅这一项每年就可增产棉纱180吨。
这个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198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 516万元,出口交货值1 424万元,利润454万元。
到1990年,黑龙江纺织印染厂占地面积49.88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与阿城火车站接轨。
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906万元,棉纺锭22400枚(不包括在建),织布机1280台,染色、印花生产线4条,职工6676人。当年生产纱3225吨,布2097万米,印染布1979万米。出口布695万米,出口交货值2008.73万元。实现产值5516万元(1980年不变价),亏损300.3万元。1985-1990年共出口纱303吨,色布和坯布2227万米,出口交货值6358.6万元,主要出口蒙古、波兰、苏联、科威特、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70-1990年共实现利税9485万元,为投资的1.93倍。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辉煌一时的黑龙江纺织印染厂因体制和机制的滞后,逐步走向衰落。个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资金困扰、原料涨价、企业历史包袱沉重、装备落后、投产不足等客观因素外,市场经济观念不强,缺乏自我改造能力,科技进步的步子缓慢,管理粗放落后等也是企业难以启动的因素。
受纺织品市场疲软,经济效益低下原因的影响,企业处于生产无资金,销售就亏损的两难境地,生产、销售同步大幅度下降,产销率低,出现新的产品积压和资金沉淀。受增量资金不足,存量资金不活的困扰,企业无法组织正常生产。银行对企业只收不贷,致使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职工没活干,放长假、下岗职工和特困职工增多。
1998年,曾一度辉煌的工厂陷入了一片沉寂,处于半瘫痪状态,没有了忙碌的人群,没有了飘扬的彩旗,没有了机器的轰隆声,一切都是灰白色的。纺织厂处在压锭后技改项目没着落,4000多名下岗职工生活没有保障,资金枯竭,十几个账户资金不足10万元,新的欠账314.8万元,开台量不足1/3,上岗职工不足300人,同时拖欠职工集资款、医药费、遗属费、工资等4000多万元。职工人心涣散,矛盾重重,企业已经摇摇欲坠,命运岌岌可危。
1999年,经哈尔滨市纺织管理局批准,以松花江纺织厂为主体,吸纳黑龙江纺织印染厂优良资产共同组建松花江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8月企业停产,破产改制。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