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名企/名人>>正文

“自己只要有一口饭吃,就要将织造进行下去!”记录苏州一位丝绸名匠的“工匠情怀”

来源:中国绸都网 | 作者:丝绸良品 | 时间:2016-07-29 16:36:17 | 订阅《东方纺织》周刊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纺织考古科研基地落户之外,苏州织圣丝绸科技中心还多了两块牌子:苏州传统丝绸样本档案传承与恢复基地、丝绸档案科研基地。即便三喜临门,64岁的李德喜仍是一贯以来的低调模样:乱蓬蓬的灰白头发,着一身朴素的西装。
  “尽自己所能,为丝绸做点小事,”是李德喜一直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他所谓的“小事”不小,将通过基地这个新平台,集合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工匠”,开展对古代纺织品的复制实验,为丝绸留存历史记忆,并结合时代潮流,研究、创新技艺,抢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大好机遇,将最好的中国丝织工艺、丝绸文化、丝绸产品推向世界。
苏州织圣丝绸科技中心根据丝绸档案纹样复制的衣物
  耐得住寂寞40多年默默钻研
  “爱丝绸,离不开丝绸,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哪怕丝绸业发展起起落落”,这是苏州丝绸工匠们共同的情怀。
  从1970年12月进入原吴县丝织二厂起,李德喜与丝绸结下的不解之缘,至今已有45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和服绸面料。厂里织机数量有限,无法满足需求。在设备科工作的李德喜便想方设法将现有的一机单幅丝织机改成一机双幅,使和服绸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外汇,该项目后来获得了苏州市技术改造科技一等奖。
  “钻研技术,改进工艺”,此后成为李德喜为自己深耕丝绸行业设立的门槛。1991年,他创办苏州天翱特种织绣有限公司,因为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丝绸产品,企业稳步发展,成为爱马仕等国际奢侈品牌的定点加工企业。虽然近年来面对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但李德喜对丝织技艺的钻研并未因为经济“寒流”而减少。13年来,他作为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的主要合作者,开发生产大量的宋锦面料,受到好评。同时,经常承担故宫博物院、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以及各地博物馆的大量复制、试织乃至修复等工作。
  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为人上淡泊名利,这是李德喜留给多数人的印象。“承接古丝绸复制工作,周期长,投入大,”李德喜说,往往一件古丝绸品复制,先期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从开始到通过验收往往需几年时间,考验技艺,也考验耐心。若成功,则技艺提高;若失败,则时间与金钱都付诸流水。
  像李德喜这样耐得住寂寞的苏州丝织工匠并不多:苏州圣龙丝织绣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龙,是省级非遗吴罗织造技艺传承人,十多年致力于当代特种丝绸技艺的研究和创新,开发的吴罗产品赢得市场认可的同时,还作为国礼走出中国。苏州工业园区家明织造坊主人周家明,则是国内掌握四经绞罗生产技艺的少数丝织工匠。虽然面临市场萎缩、订单减少,生计艰难维持的局面,但二十多年来,周家明仍然坚持“自己只要有一口饭吃,就要将织造进行下去”。2010年起,苏州丝绸博物馆与其合作,成功复制金代折枝梅纹织金绢裙、褐地翻鸿金锦棉袍、棕褐菱纹暗花罗等。2014年11月起,中国丝绸档案馆将小批量的手工传统宋锦复制工作交给周家明。
  走向个性化发展多方抱团开拓全新平台
  匠人,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对信仰的一种坚持。因为作为国礼而重新走向世界,苏州新宋锦在经历了十几年产业低谷之后,如今又作为一种时尚元素,被广泛运用,包袋、服饰、鞋、家居用品上都能见到宋锦的身影。
  “像宋锦一样,古代文明、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服饰,乃至现代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昨天,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纺织考古学术带头人王亚蓉告诉记者,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将国内唯一的纺织考古科研基地设在苏州,除了看中苏州拥有较为集中的技艺高超的丝织工匠之外,还希望通过这个新的平台,多方抱团合作,使优秀的古代丝织文化、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以重现,并得到传承和发展。她说,世界上80%的生丝生产在中国,但长期以来,中国只是一个世界级的纺织大加工厂。一位为某品牌代工的丝绸人说,为该品牌生产一套西装加工费仅700元,购买一个品牌商标却需要1.5万。为此,王亚蓉希望以苏州为新的起点,通过丝绸研究与生产的结合,破解中国“世界加工厂”的困局,推动中国制造。
  苏州织圣丝绸科技中心昨天还展出一批根据丝绸档案纹样复制、生产的衣物,有宋代皇后袆衣复制品,也有适合当代人穿的定制旗袍,件件极其精美,受到参观者一致好评。其中,宋代皇后袆衣上绣织100多只五彩翠雉,俗称“百鸟衣”,是皇后最高形制的礼服,既是祭服,也是朝服和册封、婚礼的吉服。蓝底上百鸟的纹样,则来自正在建设中的中国丝绸档案馆馆藏。
  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立群,从事丝绸行业也已40多年,近年来致力于恢复失传已久的花罗织造技艺,并积极推动花罗进入日常服饰运用中。朱立群坚持时尚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理念,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珠光粉印花苏罗,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其中,木槿繁花、春风柳絮苏罗面料,去年还荣获了中国四季丝绸面料创新设计大赛的金奖和创新奖。
  振兴丝绸业,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任务。江苏省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罗永平认为:“江苏丝绸业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追求大规模、高产能,而必须走向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发展的新丝绸之路。在苏州,我们看到了希望。”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
责任编辑:朱梦华

东纺云APP

绸都网微信

布工厂微信

绸都网抖音号

商务合作

0512-63506703

推广热线

0512-63599692

传真

0512-63506703

知识产权保护与咨询:QQ713892624 电话:0512-63482602(吴江)、0512-63554078(盛泽)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软件企业